“廉价”社交电商难过“质量关” “社交电商”一词出现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期,它主要是指利用社交媒体帮助消费者作出决策以及获取产品和服务的电子商务活动。企业或品牌通过社交网络来推广产品、渠道、提供信息服务等,而用户则从社交网络平台获取信息资源、进行商品购买行为。 随着网络的深度普及,社交电商已经发展成为近年来最受消费者喜爱的消费方式。根据创奇社交电商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中国社交电商行业发展报告》,2018年社交电商市场规模达11397.78亿元,较2017年增长66.73%。 在《新摘商业评论》3月发表的《社交电商的突围路》文章称,2018年往往被称为社交电商元年。通过前一代“微商”不难得出结论:抛开政策方面的因素不谈,除了门槛、难盈利、过度消费朋友圈外,最重要的是质量不达标,这平台只基于产品类别“大”和“全”,追求数量和类别优势,而忽视了数量优势的另一面是质量劣势。 如今看来,已经迭代为社交电商似乎也陷入了同样的怪圈——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社交电商天然的社交属性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参与,并通过各种规则和“小恩小惠”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被“捆绑”其中,成为其“拉人头”的帮凶,由此,过去的社交电商热的同时,也频陷“传销漩涡”。 归根到底,在越发纵深的社交电商赛道,平台的商品品质成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衡量点。质量问题几乎贯穿于整个社交电商业,社交电商占据了众多卖家,商品种类繁多,渠道来源优势最大,相应的难以监管,销售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这些因素决定了社交零售这一靠“圈子”维系的经济形态其产品品质更不可靠,最常见的一次性消费已经成为社交电商现状。 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消费者,如果发现社交电商的经营模式存在“拉人头、有层级、有入会门槛、分级提成”等特征,消费者应当避开这些电商平台,对明显低于商品平均价格的商品,一定谨慎购买,以免“贪小便宜吃大亏”。 (原标题:社交电商“in有”消费后被封号 不退会费被指非法集资) 责任编辑:一然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