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4月28日讯】(北京商报)当全球“放水”接近尾声,对于通胀的担忧也由此弥漫开来。最近,从大宗商品到农作物,再到日常消费品,涨价潮传导至全产业链,由此进一步加剧了对通胀时代逼近的忧虑。压力之下,已经有国家出手了,加息和缩减购债规模被提上了日程。在量化宽松的浪潮席卷全球时,大概就已经注定会有这样一天。
涨价潮 意料之中,新一周美股开盘后,消费品成了领跌者。截至周一美股收盘时,道指跌61点,其成分股中,宝洁跌2%,可口可乐、沃尔玛、家得宝、麦当劳跌超1%。 股价下跌的背后,是消费品正在悄然涨价。以可口可乐为例,上周,可口可乐公司CEO詹姆斯·昆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该公司打算提高产品售价。虽然靴子还未落地,但仍引发了一片恐慌,毕竟可口可乐上次涨价还是在3年前。 发出涨价预警的不只是可口可乐,日化巨头宝洁也随后表示,将从今年9月开始提高婴儿产品、成人纸尿裤和女性护理用品的价格,涨幅为5%-9%不等。在宝洁和可口可乐之前,纸制品制造商金佰利表示将从6月底开始提高旗下纸巾产品的价格。 另外,包括荷美尔食品、斯味可等在内的几家食品生产商最近也宣布了涨价,前者的理由是为应对谷物价格上涨,后者则是由于运输成本更高以及其他通货膨胀压力。 涨价潮不是偶然,消费品涨价只是最后一环。美银美国股票和量化策略主管Savita Subramanian表示:“通货膨胀无疑是本财季最重要的话题。原材料、运输、劳动力等被认为是通货膨胀的主要驱动因素,许多公司准备(或者已经)通过提高价格来转嫁其成本的上涨。” 近期以来,大宗商品、农作物已经攀升至价格高位。周一,玉米期货价格创7年来新高,上涨25美分触及涨停,至每蒲式耳6.575美元;小麦价格则一度上涨4.7%,至每蒲式耳7.46美元,为2013年以来高位;大豆一度上涨1.9%,至每蒲式耳15.44美元,为2013年6月5日以来高位。 这一趋势在上周已经显而易见。上周,农作物期货全线飙涨,追踪主要九种农产品价格的彭博农产品现货指数创下了近9年来的最大涨幅,也创下了2013年以来新高。若拉长时间线,玉米价格在过去一年翻了一番,大豆和小麦价格分别上涨了约80%和30%。荷兰合作银行、Mintec和汇丰等机构在内的分析师预计,农产品价格还将进一步走高。 食品通胀 “国际食品价格背后似乎有某种看涨力量。种种迹象表明,几乎没有理由相信价格会维持在目前的水平,很可能将会进一步上涨。更大的困难还在前方。”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经济学家Abdolreza Abbassian坦言。 对食品通胀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毕竟除了农作物,大宗商品作为消费品的重要原材料,也正经历着涨价潮。以铜为例,截至北京时间26日22时,伦铜最高涨至9765美元/吨,沪铜最高涨至71500元/吨,携手创出2011年以来新高。铁矿石则在上周涨了4.1%,收于185.1美元/吨,仅略低于周初创下的10年高点187.5美元/吨。 美国食品行业分析师菲尔·特德斯科说,众多因素导致成本的上涨,其中包括农民的成本上涨,生产快速消费产品的工厂的成本上涨,以及加工肉类的肉品加工厂的成本上涨,例如港口过分拥挤,卡车司机短缺,以及食品工人必须保持社交距离等,这导致企业难以跟上需求,需从全球各地输入产品,无论是谷物,还是意大利奶酪。 在诸多因素的加成之下,通胀问题若隐若现。美国劳工部4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受经济稳步复苏和油价大幅攀升等多重因素提振,美国3月CPI同比上升2.6%,创下2018年秋季以来的最高水平,高于美联储2%左右的通胀目标。 而放眼全球,根据联合国的一项调查,全球食品价格已连续10个月飙升,这是十多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上涨。 已经有国家开始应对食品价格上涨了。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之一,俄罗斯已下令冻结部分食品零售价格,并采取措施限制出口,如6月2日起将对小麦实行永久性出口关税;与俄罗斯类似,阿根廷商务部长近期表示,正考虑上调谷物出口关税;而巴西则已经暂停在年底之前征收大豆、玉米、豆粕和豆油的进口关税。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看来,虽然玉米、大豆等在内的个别农产品有价格的波动,但是整体而言,主粮价格还是比较稳定的。另外,从当下的情况来看,终端物价也保持着较稳定的状态。 但王军也提到,国际上主要是工业品、原材料,包括金属、能源等涨价比较明显,再加上各国为了对抗疫情而采取超常规的极度的货币宽松政策,道指全球通胀预期确实在升温,所以大家会有一些担忧。 加息预期 通胀隐忧的根源在于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去年疫情的席卷之下,全球从生产到消费端均遭受了猛烈的冲击,为此,各国在货币政策上都采取了类似的“大放水”。 以美国为例,去年4月出台了2.2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年底又追加了9000亿美元。今年,拜登政府又推出了1.9万亿美元刺激法案。5万亿美元投向市场,再加上美联储的量宽措施,流动性史无前例。 在需求没有恢复时,通胀的压力或许并不会显著体现出来。而如今,伴随着全球疫苗接种的铺开,经济的好转,需求开始上升,物价便在流入消费市场的现金中上涨了。在此背景下,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结束宽松的猜测声也此起彼伏。 新兴市场已经不淡定了,毕竟在全球“大放水”之下,资金流出带来的压力已经显而易见。今年2月,巴西的通胀率达到了4.6%左右,阿根廷和土耳其则分别飙升至8%和15%左右。 于是,新兴市场国家率先行动,将货币政策的方向及时转弯。当地时间4月23日,俄罗斯央行在董事会会议后发布的一份声明显示,俄央行2021年内再次加息——将关键利率从目前的4.5%提高至5%。在此之前,巴西已经将基准利率从2%上调至2.75%,这是自2015年7月以来首次加息。 如今,加拿大感受到了危机,加拿大央行将资产购买计划规模下调至每周30亿加元,此前为每周40亿加元。其次该央行对加息时间的预期,从2023年提前到2022年下半年。 不过,王军坦言,虽然个别经济体有收紧和加息的举措,但一些主流经济体还没有转向的打算,包括欧美等,整体还是处于为了恢复经济增长、促进更强劲的就业采取超常规的货币政策的阶段,所以年内的通胀预期还会升温。 的确,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眼中,在3月FOMC议息会议上,他曾表示,通胀问题并非美联储担忧的重点,“将容忍通胀上升,重点放在就业最大化上”。而在4月初,鲍威尔再次强调,美联储现在的目标是通胀适度高于2%。目前并未预计到上世纪60和70年代的高通胀重演,但如果是真的,美联储有工具应对。 对此,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政治经济学教授詹姆斯·加尔布莱斯认为,美国可能不会出现严重通胀,而且通胀可能会保持在美联储想要的2%范围内——美联储这个想法背后的理念是,让经济运行得更热一点,让通胀攀升得更高一点,将鼓励一个强劲的就业市场。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汤艺甜 (原标题:消费股领跌 全球通胀若隐若现) 责编:小美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