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8月25日讯】(C营销)最近水滴筹遇到麻烦了,虽然官方出来辟谣了,但是在收费和抽成的问题上,依旧无法打消大众的疑虑。这也是所有的公益组织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敛财”做公益,必然会有人质疑,出事的公益组织可是不胜枚举,当公益变了味,善良就会无所适从。 公益变了味,善良便无所适从 水滴筹是现在我们最常见的公益筹款方式了,一些遭遇重大疾病并且家庭困难的人群,都会通过水滴筹的方式来进行筹款,希望大众帮助自己度过难关。 说白了,这也是一个消费善良的手段,跟一些公益捐款是一模一样的形式,只是水滴筹通过互联网的宣传裂变,覆盖人群更广。 从曾经的壹基金,再到现在的水滴筹,公益事业一直都在质疑中前行。毕竟它们消费了大众的善良,一旦有人“走偏”,伤害的是大众的感情,包括受捐者的切身利益。 而且更可怕的是,作为公益组织,出现哪怕一丁点小问题,最终面临的将是全面的信任崩塌。消费善良容不得半点瑕疵,做公益不要乱动小心思。
中国人民总能够让人感受到温暖,那是因为中国人民内心的善良。而不少人利用这份善良来敛财。在水滴筹的事件上,很多人对其下的定义就是,终于将公益做成了生意。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互联网大病筹款行业“骗筹”、“收割爱心”的声音已不绝于耳,因此,大众难免会对此产生信任危机。 水滴筹的声明和新闻发布会可以看出,所谓的筹款中介,能从中抽成的比例竟然高达30%-70%。当水滴筹越做越大,附着在它身上的蛀虫吸血吸的越饱。消费善良的或许不是水滴筹,但是摆脱不了那些利用水滴筹敛财的恶意推广的筹款中介。 水滴筹从今年4月7日起,在全国正式开启了收费“营业”——向筹款人收取实际筹款金额的3%作为服务费,0.6%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付费,单个筹款案例最高收取不超过5000元。 曾经号称永不收费的水滴筹开始收费,紧接着没多久又曝出灰色产业链的新闻。美团出身的沈鹏最初的目的是积累用户和流量池,然而当水滴筹的体格愈发庞大,灰色地带也越来越多。别忘了他打的旗号可是公益,水滴筹的未来可能越来越难以掌控了。
2021年,中国直销行业80%的企业都在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继续传播公益慈善的理念,以及投身公益事业,各企业全年累计参与群体达上千万人。 公益项目从助力社会就业到服务乡村振兴,从参与防疫抗疫到推进党建工作,从关爱少年儿童到帮扶养老人群,可谓公益领域全覆盖,而且投入资源日益增多,涉及面也日益扩大。 早在2010年的统计就显示,直销行业的公益活动投入超过10亿元,参与的公益项目超过5000个,涵盖了教育、扶贫、健康、环保、灾难救助、弱势群体扶助等几乎所有的公益慈善领域。 直销企业做公益的出发点也相对简单: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积累自身知名度、美誉度、公信力。当然,根据企业不同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公益寻求一些窍门,探寻企业发展上的坦途也都完全可以理解。
那水滴筹给了直销行业什么警示? 首先,公益和营销相结合要慎重。有些企业一直在探索将企业经营与公益事业实现结合,以达到企业社会责任和公益项目的可持续性,想要通过这种结合协调企业经营与社会公益之间的冲突,平衡着社会营销与公益事业之间的关系。 这种尝试需要谨慎行之,将公益嫁接到经销商身上,或者让到一定级别的经销商才有资格去参与企业公益项目,本身就给公益无形地设立了门槛,改变了个体去参与公益的出发点,一但结合不好,或者沟通不畅,都会让企业公益变了些许的味道。 其次,即使是回归初心的纯纯的公益行为,也要在前期做好公益组织的资质调研,公益组织也有自己的涉猎范畴,有些公益项目对于有些公益组织是没有资格承接的,以及公益项目落地之后的信息反馈与收集,帮扶贫困儿童是否具体到孩子本人?是否能够收集到真实完整的公益活动的受众名单? 公益项目上所有的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都是日后企业能够应对审计和质疑的有力证据,不仅是对公益受众群体切身利益的追踪,更是对企业自己的最好保护。 2022年在疫情压力、国际复杂场景下,直销行业依然砥砺前行,积极的推动自主创新,坚持创业的方式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坚持公益的本源就是拉动行业美誉度、行业公信力,为了行业能有更好的生存环境,既然初心如此,我们就谨防各种会让公益变了味的因素出现在直销行业之中,也是为公益事业的可持续贡献我们的力量。 (原标题:莫让善良成为敛财工具,直销企业谨防变了味的公益) 责编:小美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