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4月9日讯】(北京商报)经历转型“零食电商”后,电影院如今究竟活得怎么样?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卖零食所带来的收入只是杯水车薪,裁员、亏损仍是电影院们的现状。而在4月7日晚间,幸福蓝海披露了因旗下影院停业致使公司亏损超亿元的现状。近年来进入瓶颈的影院行业,在疫情的冲击下已经站在了悬崖边缘。 裁员成普遍现象 4月7日晚间,幸福蓝海发布的一季度业绩预报,用数字直观地展现了当下国内电影院面临的经营压力。业绩预报显示,2020年一季度,幸福蓝海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从上年同期的盈利状态转变为亏损,亏损规模则在1亿-1.05亿元之间。 对于一季度亏损的原因,幸福蓝海在公告中指出,自2020年1月25日起,幸福蓝海旗下自有影院及幸福蓝海院线旗下加盟影院已全部暂停营业,目前仍未恢复营业,从而导致幸福蓝海一季度营业收入大幅下滑。 在幸福蓝海发布亏损预告的同时,在国内拥有上百家电影院的影投公司CGV则在近日被曝出正在裁员的消息,据相关报道称,该公司的裁员比例大约在30%左右。 北京商报记者联系CGV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对方未予以回应。据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建峰透露,由于整个行业受到重创,在影院经营负担日益加重的影响下,裁员已成为普遍现象,不只是CGV,其他部分影投公司也已先后开始采取裁员等方式,降低经营负担。 无论是幸福蓝海还是CGV,均只是现阶段影院行业的一个缩影。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为了尽量降低支出成本,部分电影院在停业初期便选择只保留2-3位员工轮流值班,其余大部分员工休假,给予基本工资或是少数生活费,但由于停业状态仍在持续,该方式在缓解经营压力方面起到的作用也愈发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有不少影院面临不堪重负而即将画上句号的处境。北京市海淀区某影院经理徐先生表示,随着暂停营业时间不断延长且一直未能有收入进账,房租等多项成本仍在持续支出,影院经营者们担心的便是储备的现金流还能支撑多长时间,“据我所知,目前有的电影院在已完全停发员工工资后,或许只能再支撑3个月左右,之后便将面临无力支撑的局面”。 自救措施效果有限 在暂停营业期间里,国内电影院也曾试图通过自身的方式纾困,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作用相对有限。 以近两个月来在国内不少影院中成风的“零食电商”为例,截至目前,包括大地影院、金逸影城、博纳影院在内的国内多个影院,均将店内的零食、饮料、电影衍生品等在线上销售。从销量来看,部分影院的“零食电商”业务吸引了一定的消费者,但该业务实现的收入与影院本身承担的成本相比,仍是杯水车薪。 “对外销售零食只是清库存的一种方式,避免此前为春节档囤积的卖品因过期而出现损失,但这也意味着,‘零食电商’能起到的作用也只是解决卖品业务的成本压力,但实际上,电影院在房租、水电等其他领域的成本并不是一个小数,且在正常经营状态下,电影院将近八成以上的收入仍来源于电影票房,‘零食电商’带来的少部分收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营困难。”徐先生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