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布局“个性化营养”基础研究 大健康产业在拉动内需、带动新兴行业发展、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居民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等方面,促进了多赢,社会效益显著。但有一个“瓶颈”也显而易见:由于每一个个体的遗传基因、健康状况、代谢水平、地域环境、性别年龄、生活方式等存在差异,营养食品如何改变“千人一面”而实现“精准效果”,是行业赢得突破性发展必须跨越的鸿沟。 而在跨越“鸿沟”的竞技场上,安利的一举一动带有风向标意义。 在10月16日的一场三四十人参与的“对话”中,问答双方围绕“个性化营养”的发展道路展开了热烈探讨。首先,营养保健食品发展至今所出现的趋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刚刚参加完圆桌论坛的余放总裁鲜明地表示,中国乃至全球市场对营养食品的需求已经到了“井喷式爆发”的阶段。有数据表明,中国人在营养保健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步入了高速发展期,未来需求会愈加旺盛。而消费端的结构也日趋多元,从过去以中老年为主发展到今天覆盖所有年龄段。不少年轻人,甚至90后、00后都在讲养生,这既反映了市场变化的趋势,也折射出多元化的需求。毫无疑问,市场消费端的迅速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引发了行业新方向和新赛道。其间,安利不断思考和探索,从产品、品牌、渠道、营销等方面力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个性化营养食品有望成为“行业风口”。而安利在顺应和满足精准营养需求方面具体做了哪些探索?对此,安利亚洲科技创新中心副总裁陈佳娓娓道来:所谓个性化营养,或精准营养,概念均源自“精准医疗”。将“精准性”运用于营养学,成为近几年全球性研究热点。陈佳认为,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并不落后。她以创设在无锡的安利植物研发中心为例,介绍道,该中心致力于大健康产业的最前端,即基础研究,研究对象是植物。譬如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怎样的土壤才能培育出最好的植物,植物基因与消费者健康的关系——在什么时候给什么样的人吃怎样的东西,等等。这一连串的铺排研究,涉及技术升级、检测提升等诸多复杂环节。简而言之,研究的升级,促进产品的升级,之后还有服务升级,通过公共宣传教育,让人们懂得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选择个性化的对应产品。 据权威调查,中国成年居民超重及肥胖率超过50%,心血管病患者约3.3亿,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已达8.8%。而科学均衡的营养,积极必要的营养干预,是国际公认的减少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和相关风险因素最为有效和节约的方法之一。然而,看似简单的“应该吃什么来保持健康”的问题,并不适合所有人。避免“一刀切”,依据人群的不同特征(性别、年龄、民族等)、特殊人群(孕妇、儿童和老人等)的遗传基因、代谢表型和膳食习惯,为其提供最优化的营养组合,才是促进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的“阳光大道”。 在此背景下,个性化营养被国际知名杂志《自然》列为国际营养科学发展前沿,预测全球该产业规模有望从2020年的82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164亿美元,预测其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5%,中国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8%。据陈佳介绍,安利早在2017年就在中国启动了个性化营养的基础研究,开展个性化营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通过收集受试者的问卷信息、人体测量学信息、生物标志物信息、基因型信息、肠道微生物信息,为每位受试者定制营养解决方案,进行营养干预。研究和试验结果为个性化营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