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 北京3月27日电(中评网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 琏昨天在香港指出,“十二五规划”提出“顶层设计”的 问题,意义重大。他期待中央新一届领导展开新一轮改革,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 ,而非仅仅是对过去已有改革的修补。他说,倒退是没有出路的,采取“ 强政府、大国企模式”管理社会和发展经济造成的严重消极后果也正在显 露出来。因此,近来朝野推进全面改革的呼声高涨,出现了形成新的“改 革共识”的可能。要总结过去30年经济、政治等改革的经验,存利去弊, 制定新一轮改革的总体规划和各方面改革的实施方案。 吴敬琏应邀以“香港大学冼为坚杰出客座教授(人文学科)”身份到 访港大,昨天以“中国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为题发表演讲, 数百名港大师生捧场,座无虚席。 “ 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提出“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 改革”的同时,要求“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吴敬琏解读此中暗含的深意,认为这意味着中央有意推进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 ,而非仅仅是过去已有改革的修补,所以才需要有“顶层设计”和 “总体规划”。 吴敬琏在演讲前回答记者 提问时说,此时提出“顶层设计”的问题,有重要意义。今年中央即 将领导人换届,新一届领导将要开始新一轮的改革,“我对此寄予很大希 望。” 他说,过去高速发展掩盖了很多矛 盾,正好在换届的时候都暴露出来了,旧的领导已经开始总结,对过去十年的得 失有所反思,希望在总结中,可以找到过去的缺点及今后的方向。 吴敬琏指出,政治改革过去已有两次。第一次是1980年,是中国改革实 际开始的年头。虽然1978年就开始了思想解放运动,但是实际的经济改革是1980 年秋天,在全国实行农村承包制开始的。当年8月18日,邓小平在政治局讲话, 要求进行党和政府领导制度的改革,这就是政治改革。可是到了80年代中期,改 革实际上并没有按照邓小平的意思推进下去。1986年政府决定于次年开始进行全 面的经济改革,邓小平当时说了很多次:政治不改革,经济改革也贯彻不下去, 所以一定要加快政治改革。1987年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最重要的内容就 是以党政分开为中心而进行的政治改革,不过1989年之后改革陷入停顿。 第二次是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推进更加 系统和全面的经济改革,一直到20世纪末,经济改革有了很大推进,同时也提出 了政治改革问题。政治改革主要是三方面:一是建设法治国家,二是建设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三是提升政治文明。虽然各方面都有一些进步,但整体来说改革推 进得很慢。 “21世纪以来,社会思潮发生 一种变动,”吴敬琏说,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法治化和民主化的改革不 断受到来自支持旧体制和旧路线人们的反对。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 就,到21世纪初期,经济发展比改革滞后,表现特别好,反倒出现一种消极现象 ,使得很多先富起来或者掌权的人认为,没有继续推进改革的必要性,因为推进 改革势必影响原来的利益格局,于是改革的步伐放缓。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混合 的经济,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权力和市场交织,腐败滋生。在这个时候,理应 继续推进改革,可是改革放缓,使权力寻租活动日益猖獗,为一些反对市场化改 革和要求强化国家控制提供了机会,又使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得到强化,腐败进 一步加剧,变成恶性循环。 如何解决难题?吴敬琏开 出的药方是:继续推进上世纪90年代的改革。他指出,通过近年来依据理论和历 史经验进行的辩论,使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倒退是没有出路的。采取“ 强政府、大国企模式”管理社会和发展经济造成的严重消极后果也正在显 露出来。因此,近来朝野推进全面改革的呼声高涨,出现了形成新的“改 革共识”的可能。 吴敬琏说,在中央政府确定改革的 顶层设计、决定按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全面推进改革的条件下,研 究下一步改革的总体规划的任务就提上了日程。首先要总结过去30年经济、政治 等改革的经验,存利去弊,制定新一轮改革的总体规划和各方面改革的实施方案 。 他认为,在政治改革方面,不外乎:法治、民主、宪 政。“在我看来,要把法治建设放到第一位,因为这比较容易入手,而且 具有迫切性,刻不容缓。如果没有法制,经济是无法运转的。”▲ 责任编辑:朱启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