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证的历史 在计划经济时代,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 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各种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等。 穿的除了各种布票外,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 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种煤票、商品购买证、电器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还有临时票、机动票等,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总之,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 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类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林林总总的票证中,最主要的是粮票和布票。 粮票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中央到基层发行粮票品种繁多,包括农村口粮粮票、工种粮票、补助粮票、知青回城粮票、光荣家属粮票、干部下乡粮票、军用粮票等等。 1955年8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国务院令,发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居民口粮、工商行业用粮和牲畜饲料用粮,均按核定的供应数量发给供应凭证。供应凭证分为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地方料票七种。 1993年2月1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指出要把握时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积极稳步地放开价格和经营,增强粮食企业的活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进一步向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方向推进。 1993年4月1日,上海市全面放开粮油购销价格,取消粮票、油票。1993年5月10日,北京市政府放开粮油购销价格,取消粮票、油票。到1993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 布票 1954年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举行第二百二十四次政务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和“关于实行棉花计划收购的命令”。会议提出,购布票将分两期发票:第一期自一九五四年九月至一九五五年二月,第二期一九五五年三月至八月。 1984年11月22日,商业部发出通告,从1984年12月1日起,全国临时免收布票、絮棉票,对棉布、絮棉敞开供应。1984年不发布票和絮棉票。▲ (原标题; 人民日报:粮食实现十连增 饭碗稳稳端在自己手中) 责任编辑:王鹏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