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要靠大数据 在场景数量增多扩大、用户规模扩大后,如何控制风险? “目前,各大平台均自建有大数据征信系统以及风险控制系统。比如电商系消费金融公司,将其拥有的海量消费交易数据作为风控支撑。”王蓬博对记者说。 依托电商积累的用户数据,京东金融构建了大数据模型,预判和规避风险。许凌介绍,京东金融开发了四大体系:风险控制模型体系、量化运营模型体系、用户洞察模型体系、大数据征信模型体系。 “依托大数据征信,目前已完成了超过一亿的用户评分。”许凌表示,未来将从身份特征画像、个人用户评估、履约历史评价、关系网络评估、网络行为偏好及信用风险预测6个维度刻画用户,让系统去“认识”每位用户,依据其信用状况来给予授信。 在风控问题上,“花呗”也推出了一套智能实时风控系统(CTU系统)。 风控能有多智能?蚂蚁金服负责人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在北京早高峰,如果有人在西二环电子支付了一笔账,几分钟后,这个人又在东四环刷了一笔大额资金,随后又回到西四环刷了一单。那么,系统可能会拒绝这笔支付。 原因在于,早高峰时段,北京的交通状况不会允许你在这么短的时间往返西二环到东四环。支付背后的智能风控大脑将自动将其判定为有风险的交易,并做出“拦截”的命令。 然而,“黑科技”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安全。“目前的消费金融风控,依旧存在个人数据碎片化严重以及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方面的问题。”王蓬博指出。 李超表示,目前的互联网金融风控,主要是在拿数据拟合传统金融机构的测评维度指标。数据越丰富,测评则越接近于准确,而跨平台、多维度的数据共享将是未来的努力方向。但是,目前在这方面,几大平台的态度还是相当谨慎。 消费类金融的想象力 “白条”诞生于2014年初,“花呗”于去年“双十一”时问世。消费类金融——这一刚刚出道的“新人”,虽然在拉动消费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却远远落后于其“前辈”理财产品(如余额宝)的发展进程,在市场、用户等方面却依旧存在较大差距。 这一点在李超看来,原因在于,目前的互联网信贷产品还没有完全适应互联网生态。“消费金融要基于在线消费人群的需求去设计产品。”李超认为,符合互联网生态的信贷产品要具备三大特征。其一,产品零利率。发贷机构要能从另外一个维度获得收益,弥补利息的损失,可以是品牌提升、用户黏性等层面;其二,货币弱化,让用户没有意识到在使用信贷类产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在使用余额宝时,消费者已经很难感受到在购买理财产品,主观上不会认为是在投资或理财。其三,覆盖尽可能多的消费和生活场景,贴近用户。 而当消费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它便不止是一种产品,它背后所蕴含的数据资源则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李超预测,当平台能够实现生活全覆盖时,社会各层面的运营机制便可以实现数据化。这一数据化价值体现在,可以更加直观地分析出人群的需求,为相关单位提供决策支持、信息服务等。▲ (原标题:“双十一”千亿级消费背后 谁在推波助澜?) 责任编辑:小申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直事儿”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