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8月11日电(华龙网报道)有这样两组关于城乡儿童生长发育的数据,当两者被跨越时空放在一起时,其间的巨大落差显而易见,也令人揪心。 ●2011年初,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针对西部四省区农村寄宿学校小学生营养状况的调研报告显示:中西部贫困地区受调查学生中12%生长迟缓,72%上课期间有饥饿感。学校男女寄宿生体重分别比全国农村学生平均水平低10公斤和7公斤,身高低11厘米和9厘米。 ●2005年,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开展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表明: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大城市,男、女学生生长迟滞检出率已分别下降为0.5%和0.8%,生长迟滞问题几乎已经不存在。 这两组数据的发布时间前后相隔5年。人们惊觉,当城市里的孩子早就在为“营养过剩”而发愁的时候,时至今日,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还在渴望着饭碗里能够出现一块肉、几片青菜。让孩子们吃好一日三餐,事关孩子们的未来,也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 贫困地区寄宿生为何吃不好? 国家补贴到不了饭碗中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导致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的原因是贫困,是资金的匮乏,但事实上原因非常复杂。2007年,安利(中国)资助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西部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状况进行了调研。温家宝总理在研究报告上亲自作了批示。此后,“改善农村学生营养”写进了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在中央精神的指示下,国家每年拨款超过100亿,用于提高贫困地区学生的生活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提高到中学生每人每天3元,全年750元;小学生每人每天2元,全年500元,且在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实现了全覆盖。 按理说,这些钱在满足一个孩子基本营养摄取方面应该能起到较大作用。但是,这些钱在落实到位的过程中,却很难真正进到学生们的饭碗里。这其中有部分家庭因为经济困难将其转为其他花销的因素,也有寄宿制学校本身的瓶颈。 寄宿制学校的厨房面临考验 近些年,受生育政策及城市化进程影响,我国农村小学人数持续减少。鉴此,国家推出了撤点并校政策,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对于离学校较远的孩子而言,寄宿成为不二选择,但一个新的问题亦随之浮出水面,即就餐问题。 在贫困农村地区,很多寄宿制学校没有厨房设施,比如在贵州,至今仍有很多学生要在操场上生火做饭。一些寄宿制学校虽然有厨房,但或是缺乏必要的炊具配置,或是设施简陋,无法保存食物,更谈不上安全加工。即便不缺乏用于伙食的资金,学生也吃不上搭配合理、营养充足的饭菜。 通过对现状的深入分析,安利公益基金会认识到,寄宿制学校厨房基础设施的缺乏是造成贫困农村地区儿童营养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考虑到了孩子们一日三餐所需的食物,但如何加工食物这个环节还是一个盲区,亟待社会的回应。 安利公益基金会:让小饭盒萌发大未来 “试点厨房”见成效2007年,安利(中国)在资助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状况进行调研的同时,还同时为“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改善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该项目在广西都安、河北崇礼等地对寄宿制学校学龄儿童营养干预效果进行试点,通过帮助学校完成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学校集中供餐来改善寄宿孩子的营养膳食水平。根据对都安的两个试点学校的跟踪研究,在短短的10个月中,男女学生的身高分别长高4.5厘米和5.6厘米,比对照学校的学生多长高0.9厘米和1.6厘米,学习成绩和心理状态也都好于对照学校。 小厨房带来大改变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寄宿制学生人数高达3400万以上。解决他们的营养贫困问题,需要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投入,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共同探寻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解决方法。 只要有一个配备了冰箱、蒸饭车等设施的小小厨房,就可以帮助孩子们吃上荤素搭配的可口饭菜,解决他们的营养难题。这就是安利公益基金会发起“春苗营养计划”,与地方政府合作为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造“营养厨房”、为学校培训营养教师的原因。安利公益基金会以农民工子女为主要帮扶对象,在孩子们的小小饭盒中许下一个健康成长的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