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销组织打出公益之名已屡见不鲜 2014年12月,横县人民法院审理后查明,杨某华、胡某燕、农某云以所谓“横县世界和谐服务中心”为幌子,直接或者间接发展下线超过120人,层级达到了5层级以上,收取会员交纳的费用达100万元,从中获取高额“回扣”。三被告人的行为均已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至五年,并处罚金一万元至三万元不等。 据横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闭祖集介绍,这类以公益组织之名行传销之实的案件在横县还是第一次出现。被欺骗的群众通过网站购买“保单”成为注册会员,以发展人头的方式获得返利、提成。这种网络传销骗局,实际上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人”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特别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投资。 与传销将外地人诱骗到本地,在本地以集中生活、上课洗脑的方式发展成员和下线的模式有所不同,这种新型的网络传销采用的变相传销手段更具欺骗性。 “世界和谐基金会”网站打着“致力于全世界的和谐、和平与维持生态平衡的建设”的幌子,借助基金会的名义发展传销。在公司网站上罗列着各种宣传口号,从措词到口号都极具诱惑性和欺骗性。许多下线人员认为这就是慈善机构或者电子商务,在公安机关进行查处后还屡屡强调他们参加的不是传销而是一种新型投资。 据记者了解,此类案件在广西已不是新鲜事。 今年3月,广西公安边防总队高德边防派出所就曾查处类似的一起案件。据高德边防派出所干事薛飞介绍,警方抓获8名组织成员,是一个新型传销组织。该组织自称是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世界低碳环保联盟总会,以“爱心公益事业”为名大肆发展会员。但实际上,该组织就是以发展下线作为盈利手段,具有明确的等级制度。 今年7月,柳州市公安局也查获一个由公安部督办的特大非法传销组织。该传销组织下线人员逾2000余人,涉案金额达3300多万元,以“中华慈善公益联合会”的名义在全国各地进行非法传销。 网络传销跨地域性强查处难度大 除了欺骗性,网络传销还具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隐蔽性和跨地域性。 案件承办检察官发现,该网站发展会员都是在网络上进行,会员必须通过网站的老会员介绍才能加入传销,使用的用户名都是假名或者代号,并且都有各自的登录密码,彼此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电子邮件或即时通讯工具来完成。网站交易使用线上交易、线下打款的模式,即网站要求汇款一律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 “这就避免了传统传销中下线与上线必须见面的情况,操纵者由明转向暗,躲在幕后,万一下线被执法部门查获,上线能马上逃之夭夭。”闭祖集说。 由于会员发展下线的情况只反映在互联网上,再加上会员在传销方式上保持单线联系,调查取证可谓困难重重。工商和公安部门查处时,大部分证据材料以虚拟的方式存在传销平台中,实物资料很少,很难查证公司网站的真实信息和会员的真实身份,仅凭网络上的信息要追查上线难上加难。 互联网传播具有跨地域性,使得传销突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即使在一国内,其涉及人员也往往是遍地开花,追捕成本非常昂贵。 横县警方此次查获的传销窝点的下线人员基本都实现本地化,但由于属地管辖的限制,横县工商局和公安局只能就本辖区的传销活动和传销窝点进行查处,对“世界和谐基金会”网站全国性的传销打击,相关部门表示“还有待上级部门进一步的支持和跨区域的协作。”▲ (原标题:传销组织以公益名义行骗有冒头之势) 责任编辑:梦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