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利用熟人关系,信息不透明 微商最初消费的皆是熟人关系,而赚熟人钱的最大弊端是不小心得罪朋友,则会影响数以百计的熟人圈。还有微商与淘宝电商背道而驰,让信息变得不对称,价格不透明,呈现更多层级关系。 第二,假冒伪劣产品盛行 此前,据广东省消委会分析,消费者抱怨的问题主要汇集在商品质量与售后保障方面,反映在购买的商品没有售后服务、商品有质量问题不能退货,商品使用出现问题不能保修等方面。有网购达人爆料,微商所兜售的名牌、大牌,几乎80%以上全是假货。 第三,准入门槛低,随意上架产品 微商的准入门槛很低,有时甚至只需购买100元左右的商品,就能够成为一名微商代理,通常情况下前期投资较少。以及微商不经审核,就可以随意上架产品。 总的来说,微商一直以来就被许多争议笼罩着,营销方式零乱、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监管匮乏。虽然与传统的传销存在差别,但始终都摆脱不了传销的“阴影”。 没有电商基因的微商难以发展 据百度2015年发布的知道大数据可知,有55.4%的微商进货渠道来自“上家”,91.55%的微商每月成交的客户数在10人以内,而月销售额低于1万元的比例高达97.18%,而事实是,大部分的微商都不赚钱。 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许多微商都停滞不前,无法发展下去。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新广告法的影响。新《广告法》规定,自然人在自媒体发布广告同样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含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网站、甚至手机APP等都归入互联网广告的监测范畴。一经发现转发广告有违法情况,发布者也要承担相关责任。由此可见,微商也必然会受到新广告法的限制。 其二,用户没有微商购物习惯。阿里电商已深入人心,一提及网购首先想的是淘宝、天猫,而提及社交则首先想的是QQ、微信。这种心理在已经形成习惯的情况下,是很难改变的。而对于用户而言,购买习惯通常是决定购买行为的第一要素。 其三,监管漏洞,不符合市场公开透明可选择原则。事实上,国家工商部门早在2014年就已经出台了《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其中,第七条规定,从事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登记。 可是,目前大部分的微商仍旧没有办理相关证照,存在监管漏洞,完全不符合市场公开透明可选择原则。 其四,腾讯做社交关系,没有电商基因。微信是以社交工具为载体,朋友圈推广难以和电商融合。微信不能向电商模式趋近,因为成为电商社区的话,将意味着彻底的转型。因此,想做到和电商相似的规模化,目前来说无法实现。 如今,微商已呈两难的局势。销售模式的很难逾越,朋友圈不太会变为微信的商业模式。加之朋友圈的地域和人数限制,使得其规模化是难以成形。这种龙蛇混杂的社交电商,也让民众难以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