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选择了同样的机制,在具体表现上仍有所区别。腾讯虽有意识打造内容产出矩阵,产生规模效应,但还是被短视频产品的流量思维所禁锢,这一点从微信罔顾用户体验,在朋友圈强推“微视”的动作就能看出;百度的好看视频则一直希望能重新复盘内容产出机制,将短视频和爱奇艺的长视频进行精确匹配,形成内容联动,使覆盖面更为广泛;至于阿里,淘宝系短视频“鹿刻”更为专注做出电商导购加问答社区的混合体。未来,三者的高度和走向还留待行业继续探讨。
另外,短视频要想留住用户,主要还是让用户放弃“自我执行的父爱主义”,即不相信自己而不得采用的行为,比如不相信自己能早起就定三个闹钟,不相信自己能不刷短视频而卸载APP又反复安装。而消灭这种“主义”的核心在于,需要让短视频的消费时长变得更有价值,这也需要各个平台从内容的充实度、丰富度入手。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在约谈后开始调整内容结构,美拍也提出了泛知识内容的新定位,百度好看视频则依赖内容生态体系吸引用户。内容为王的时代里,通过内容升值而让“时长货币”不再贬值,才是短视频谋长远的必需。而争论多时的短视频横屏竖屏之争也毫无必要,让“内容”更加美丽才是各个平台的竞争焦点。 技术破局,感性消费的理性疏导 智能时代里,短视频的自救不仅在于内容上的,更在于如何使用技术手段去做好内容分发。短视频是一种典型的视觉文化,以形象为中心,注重感性体验,使用技术,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去做感性消费的理性疏导。 一方面,视觉文化并不取决于图像本身,而取决于对图像或是视觉存在的现代偏好。在消费主义时代,利用AI图像识别做视频分发,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让人们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的和刺激出来的需求。 视频内容的分发作为技术支持的的重要一环,需要区分人们的低级和高级需求。即便快手很早就应用了人工智能,在视频认知和理解上建立了很深的壁垒,但在内容分发上,却因为迎合了人性最不堪的一面去推荐,而被打上“低俗”的标签。
另一方面,大数据、用户画像、算法和推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精准推荐,也是避免出现“柠檬市场”——用户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而无法判断商品真正的价值。短视频的算法应该多方面挖掘用户兴趣,进而做到用户群体聚合。 在这个方面,短视频平台默契地将算法中的单一数据转为多维数据,使得用户不再困于“圆形监狱”。在复活微视之后,腾讯上线的一款“下饭视频”,在产品形态上选择了分频道信息流推荐;百度好看视频则基于视频理解及NLP技术,为7.5 亿用户标注了200万维度的画像标签及亿级别属性和关系的知识图谱。通过多维数据建立丰富的场景模型,才能让用户了解有价值的短视频内容,进而让用户视线有意义地留存。 结论 今天,越来越多的巨头加入了短视频的战场,BAT等巨头的加入,也让短视频的赛道竞争越发焦灼。短视频行业玩家动作频频,本质上还是行业大环境变了——短视频进入了结构调整和内容重构的新风口,而如何解决用户的审美疲劳也成为新一轮竞争的焦点。 (原标题:短视频用户陷入视觉疲劳,AI能否救场) 责编:木子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