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7月17日讯】(新华网)新华网北京7月17日电(肖寒)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分级诊疗制度的不断推进,乡镇医疗机构承接着农村大量人口接诊任务,当前优质医疗资源主要分布在一二三线城市,对于农村人口来说就医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也亟待加强。 为响应“十三五”卫生健康及深化医改《“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十三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政策,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提升乡镇卫生院诊疗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指导下,辉瑞普强支持下,四年来持续开展了“县在起航”——县级公立医院医院管理及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项目,至今已培训县医院院长2600人,专科骨干医生3400人,远程培训近万名。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医院评审评价研究部主任陈晓红表示,“医共体”模式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号召下逐渐建立,但通过“县在起航”的实际经验表明,目前在医疗建设上,仍有从县到乡镇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今年5月印发的《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以下称“《通知》”)为“县在起航”项目注入了新的活力,医院管理研究所在此背景下,开展了“乡镇卫生院短期交流学习项目”即“最后一公里项目”。
据了解,本次项目作为“县在起航”的重要子项目,汇聚了国内县域内专家力量,通过支持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生到县级医院进行短期学习交流,为乡镇卫生院医生提供学习、交流、分享的平台,提高乡医实际操作与医疗技术水平,切实帮助“医共体”建设。2019年6月18日—28日,该项目首批培训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南省、江苏省、山东省、山西省等7个省份的24家培训基地顺利开展,覆盖当地300余名乡镇卫生院骨干医生。 建立紧密型医共体 攻克基层医疗水平提升之难 根据《通知》要求,今后要在县域组建医疗共同体,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作为乡镇居民健康的第一道“安全岗”,提升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迫在眉睫。 陈晓红表示,在推进医疗技术服务能力下沉,带动县域医院力争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的过程中,发现来自乡、镇等基层地区的患者由于距离、费用等因素,仍然不能享受到良好的就医条件,村民就医“最后一公里”仍然存在诸多瓶颈,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基层医疗水平有待提高。 “通过‘最后一公里’项目,将乡镇地区医生进行系统且针对性的培训,进而再延伸至村级卫生院,能够打通基层医务人员从理论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不断完善和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的建设。”陈晓红说。 陈晓红介绍,目前而言,基层医疗机构普遍都会面临管理和技术两大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未来将会围绕提升基层医院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两方面深入工作,力争落实《通知》所要求的“在2020年底县域就诊率能够达到90%,县域内基层就诊率达到6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开展的技术和项目得到不断增加”。此外,还应继续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通过培训的方式让县级医院掌握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以便成为牵动基层医共体紧密联系和建设的带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