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3月7日讯】(新金融观察)上了黑榜的同仁堂虽然适时展开了“自清”行动,然而,受损的品牌美誉度短时间内是回不来了。 黑榜常客 3月2日,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向部分媒体开放,结果是生产加工中的各个环节都精益求精,看似有效地回击了此前一周同仁堂产品上黑榜的消息。 前有上市公司同仁堂力证自己的清白,现有涉事公司亲证“我没问题”,同仁堂可谓是颇费苦心。但对消费者而言,无论哪个子公司的产品,只要上过黑榜,“同仁堂”这个招牌甚至整个中药行业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已经大打折扣。 “或许同仁堂着急了,但即使证明每个过程都没问题,那曾经的产品为什么会登上黑榜呢?”一位业内人士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 更重要的是,这已经不是同仁堂产品第一次上榜了。 事情要追溯到上月初一份由天津质量监督委员会网公布的2016年下半年药品质量监督抽验结果。 该抽检结果显示,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炙甘草含量测定项目不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相关规定,产品质量再登黑榜。公开资料显示,从2016年2月至今,同仁堂产品已经6次登上质量黑榜。 更早的2013年,同仁堂产品也因为“农药残留”“非法添加物”等“罪状”多次陷入质量门。 那段时间,除了同仁堂,还有云南白药(76.530, 0.10, 0.13%)、广药集团等都陷入质量门,因此,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梅群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公司产品质量可靠,存在做空中国上市公司尤其是医药股的可能。” 第三方医药服务平台麦斯康莱创始人史立臣认为,这显然有些强词夺理了。“事实已经发生了,结果也是相关机构发布的,说做空太牵强。”他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 这一次,上市公司同仁堂并没有再次使用做空理论,而是及时发布了一份澄清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