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11月13日讯】(作者:胡鞍钢 张 新)“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稳中求进”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确定为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稳中求进”,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直强调“稳中求进”总基调,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恰反映了党中央在经济工作的指导中,对经济形势判断更加全面、宏观调控决策更加客观、工作思想方法更加成熟、经济政策框架逐步确立。把“稳中求进”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中央冷静观察、缜密思考世界发展大势后作出的重要判断。
为何要“稳中求进”?目前,世界经济整体低迷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2012—2015年全球增长为3.4%,2016年只有3.1%。更重要的是,全球正陷入严重的“逆全球化”过程之中。突出表现是,全球商品贸易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51.8%下降至2015年的44.1%,仅相当于本世纪初的水平。而在中国,这一比重下降幅度更大,从2006年64.5%的顶峰下降至2015年的36.4%,下降幅度接近30个百分点。行稳方能致远。把“稳中求进”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的重要体现。
“稳中求进”怎么办?首先要实现“稳”。稳,首先在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要稳、宏观经济政策要稳。要在稳的前提下,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稳住大局、稳住市场预期。稳,还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防范风险。既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也要实现就业稳、物价稳等社会民生目标,以“社会稳”促进“经济稳”。
辩证地理解和把握“稳”和“进”、“稳”和“好”之间的关系,是充分发挥“稳中求进”这一经济工作方法论的关键。“稳中求进”,“稳”不是目的,“稳”是条件、是手段,“进”与“好”才是目的、是方向。“稳”才能更好地进。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敢作为,而是要奋发有为、以进促稳。
如何“求进”?怎样“向好”?这就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稳中求进,就是要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提高三个效益:一是经济效益,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创新驱动作用增强、经济结构优化;二是社会效益,要更多地消除贫困、实现就业、改善民生;三是生态效益,要努力实现节能减排效果超过约束性指标,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而这些,都离不开改革。要更好发挥改革牵引作用,加快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点领域的突破,以改革促发展,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实现经济大局的“求进”“向好”。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只有坚持继续“稳中求进”,才能“行稳致远”,从容“乘风破浪”,平稳驶过各种暗礁险滩,顺利实现各项目标任务。在这个意义上,“稳中求进”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原标题:辩证把握“稳”与“进”) 责任编辑:小宇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