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3月2日讯】(长江网)国新办2月27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务院食安办主任、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毕井泉介绍了我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并就如何粉碎食品谣言、奶粉抽检情况怎样、外卖如何监管、中成药名字为何要整顿等问题进行了回应。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只有饭碗安全了,能放心地吃饱饭,人们才有心情去做别的事情。所以说,食品药品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是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食药监总局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确实维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值得点赞。但是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食品、药品之外,有一个领域也要重视起来,那就是保健品。 记得以前朋友圈里有这样一个问题,什么人的钱最好赚,有人说是孩子,个个都是小皇帝,在家说一不二,要买啥就得买啥;也有人说是女人,女人爱逛街,爱化妆,爱买衣服;其实最好赚钱的人群是老人。据中国保健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 老人退休后,家庭负担、工作负担、经济负担大大减轻,身体又或多或少都有些小毛病,加上“看病难”的现实,正好成为滋生保健品骗局的温床。这些专门以老年人为目标群体的保健品销售公司非常熟知老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也深谙如何获得老人的信任,利用老人爱占小便宜的心态,故意混淆食品、药品、保健品的概念,刻意夸大保健品的神奇疗效,从中牟取暴利。 除了无照经营的保健品生产公司外,还有一类保健公司很聪明,知道规避监风险,所以它们并不生产保健品,而是从正规厂家采购,然后转手加价牟取暴利。这样做既能规避生产监管,也能减少成本投入。比如1500元一盒的参加茸口服液其实市场批发价在45~50元之间,一瓶售价600多元的保健醋的批发价只有20多元等。仅仅是从中倒一次手,这些二道贩子就从老人那里牟取了十几倍的暴利。 虽然,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等政策。但是,笔者觉得目前的宣传力度还不够,针对性不强,知道的人不多,相反电视、微信上的保健品虚假广告却泛滥成灾,上当受骗的老人依然很多,这一领域急需加以整治。 首先是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电台、手机短信、网络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教育。一是提醒老年消费者不要轻信推销人员的花言巧语,不贪图小便宜,以免掉入消费陷阱。二是要加强保健品科普宣传,告诉大家认清保健品不等同于药品,不具有治疗作用,不要盲目相信保健品广告的宣传效果;三是要让医疗人员进社区,举办保健品科普知识讲座,在社区橱窗设立保健品知识专栏,宣传保健品知识,并设立举报电话,建立社区食品药品监督网络。 其次,要加强对保健品市场的监管,切实维护和保障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一是监管部门要对市场上的保健品进行严格审查,以保证保健品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二是要建立追踪调查制度,一旦发现有用欺诈手段推销老年人保健品的非法组织和个人,公安、食药监等执法部门要协调行动,严格执法,坚决打击。三是要进一步建立监管保健品销售管理机制,别让不法分子打着“一个愿卖一个愿买”、你情我愿的幌子,逃避监管,逃脱处罚。 (原标题:整顿食药秩序,别忘保健品这个盲区) 责任编辑:佟佟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