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8月28日讯】随着中医药的“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预防保健性的“大健康”消费成为医药健康领域的新热点,中医药产业迎来新一轮的增长机遇。作为全省医药骨干企业,康美药业紧抓机遇,又一次发挥了粤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站在转型升级的潮头,率先实现从传统的医药企业转型“大健康”公司。 8月15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马兴田作为全省转型升级企业代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纵论在中药“治未病”理念影响下的大健康产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企业访谈:康美药业董事长马兴田:进军大健康领域 应结合自身优势 南方日报:随着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增长,许多药企纷纷转型进入大健康领域,竞相开发保健食品等非药品产品,对于这种趋势康美是怎么看、怎么做的?药企应该注意什么? 马兴田:我觉得这是行业的发展大势。消费者对于医药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仅仅是看病治病的狭小空间,而是进入到预防和养生等大健康概念的范畴,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局面。 康美药业现在也正围绕中药保健开发大健康领域的产品。去年,公司与中国人保集团合作成立了健康管理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和健康产品销售。不过,我想要注意的一点是,作为企业不能只看到行业发展衍生出来的新领域的好处,还是要谨慎介入,结合自身优势。 南方日报:不少医药制造业企业反映,新医改以来企业的价格和成本压力都越来越大,康美在这方面感觉如何?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这种行业形势? 马兴田:从目前的经济形势看,压力还是很明显的。不过我们这几年逐渐完善的中药全产业链发挥了很大作用,有较强的规模经营优势,压力逐渐减小和克服。我认为,应对价格和成本压力要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配合解决。 一方面,企业要积极推进转型升级,不断降低成本。比如,我们努力在生产经营上创新管理,加快生产规模化,目前拥有9个国家大型现代化中药饮片生产示范基地,有效降低了成本。 另一方面,政府也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要降低群众的看病、治病成本,不能一味地限制或降低药品价格,而是应该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要给企业留有合理的利润空间。 南方日报:作为广东的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对于广东乃至中国的创业环境怎么看? 马兴田:我感觉比较明显的困难就是资金、人才和政策环境。创新人才短缺,大部分高素质人才倾向选择稳定、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就职,处于二、三线城市的企业,环境相对弱势,优势更加缺乏。这是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我认为,政府要给中小企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关键的一点还是要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发展更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场外市场。 中药“治未病”理念催热大健康市场 1元预防投入可省3元治疗消费 话题 火热的8月,王老吉和加多宝两大凉茶巨头再度对簿公堂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这场漫长而焦灼的品牌纷争背后,是已达数百亿元,且仍在飞速增长的凉茶市场。而凉茶之外,云南白药牙膏、康美菊皇茶、贵州百灵胶原蛋白饮料……众多国内医药企业也都纷纷杀入正蓬勃发展的大健康领域。 专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国民收入与消费的增加,人口老龄化到来,城市化进程迅速,国家对民生、健康与新药研发投入明显增加,中国正从医药大国发展成为医药强国。在这个过程中,预防保健性的“大健康”消费成为医药健康领域的新热点。 在大健康领域,中医药的“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正越来越受到青睐。身为医药大省,广东也正迎来中医药产业新一轮的增长机遇。广药集团、康美药业等骨干企业纷纷从过去传统的医药企业转型“大健康”公司,又一次发挥了粤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站在转型升级的潮头。 机遇:药企具备做健康产品技术优势 “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而医药企业做健康产品具有原料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许玲妮说,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众多药企纷纷进入大健康领域的最大动力。 公开信息显示,当下国人的疾病谱已经发生变化,癌症、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超过中国人疾病比例的80%,成为主要的健康威胁。而从全球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看,投入1元的健康预防性消费,就会节省3元的治疗消费,预防性消费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高。具有治未病功能的各种健康产品和服务产业正迎来加快发展的契机。 专家指出,医药领域的“大健康”产业通常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指与人体健康相关的产品,比如保健食品、药妆等;另一个是包括体检、疾病康复等的医疗服务,即疾病预防、养生保健、护肤美容等“大健康”领域。“大健康”是一个比“医药行业”外延更加广泛的概念,也为医药产业多元化生存找到了一条新出路。 德邦证券的研报指出,6月份上市公司中,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同比增19.60%,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为16.60%,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现象。“考虑到下半年葛兰素史克事件的影响,以及国家对医保控费的严格执行、药品招标的降价趋势等因素,我们认为增收不增利的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或将延续至今年年底。” 来自中国保健协会的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占GDP比例达到15%,中国目前只占5%左右。按“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中国健康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年增长率达到20%。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的保守估计,至2020年,整个健康产业的潜力更将达10万亿元左右。 问题:原材料质量欠佳成转型隐忧 业内人士认为,医药企业自身所处市场环境较为封闭,药品价格听从政策调控、药品招标受到政策管制、药品广告受到政策禁入,由于与其他市场环境存有差异,在突然切入快速消费品市场时,中药企业转型往往短期内不尽如人意。 药企进军大健康领域遭遇困境不乏案例。苗药起家的贵州百灵初期投入数亿元的“爱透”品牌胶原蛋白饮料,就遭遇了虚假宣传风波,传闻高调发布不到半年便无奈收缩战线。 “‘药食同源’是中医药的基本理念,中药本来就和食品相通。”广东省食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认为,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西医不同,中医讲究“点对面”概念,而中药材较为温和,也利于做调理之用。 然而,张俊修也指出,由于中药材作为药品还是食品主要与用量有关,但现有的政策对药材的划分标准不同,比如规定某种药材只能做药品,不能做食品,这就限制了中医医药的发展。 事实上,中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也同样成为中药药企进军大健康市场的隐忧。在中医药领域,多年来一直存在上游原材料供给数量与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中药材专业市场缺乏现代管理及信息化技术,中成药市场受政府招标制度影响等现象。 国家食药总局副局长吴浈就透露,经总局近期明察暗访发现,“中药材专业市场及其周边存在假冒伪劣、掺杂使假、违规经营、非法加工等现象,个别地方还比较严重”。 应对:针对性解决行业根源性问题 今年7月开始,全国的食品药品监管系统集中开展了药品“两打两建”专项行动,其中打击中药违法生产行为、整治中药材市场是专项行动的重点之一,剑指中药材染色增重、掺杂使假、制假售假等各类违法行为。 在“大健康”概念兴起的背景下,面对中医药产业的大好前景与产业痼疾,广东除了根据国家部署进行市场整顿,更早早将构建现代中医药健康产业体系提到了战略性的高度。2006年,广东就在国内率先出台《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和《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实施纲要(2006—2020)》,在各个方面都给予我省中医药企业不少发展扶植政策。 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11年,广东中成药总产值由64亿元增长到167亿元,中药饮片总产值由18亿元增长到45亿元,分别增长了161%、150%。与此同时,广药集团、康美药业等骨干企业也加速崛起,成为行业领头羊。 目前,广东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商品集散地,中药材出口占全国的45%,全省年产值超亿元的中药企业有21个,中药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全国第一。 “大健康领域距离成为医药企业转型和发展的方向还有一段路要走。”张俊修说,但在这条路上,广东占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广东不仅是国内医药产业产值和规模的第一大省,岭南传统的“南药”也是中医药重要分支,有独特的地区特色和治疗优势,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从这个角度讲,广东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药企应从主业延伸加强研发能力 ■专家视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养生,预防疾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广东医学会秘书长陶剑虹说,在此背景下,以预防、保健、养生为主的大健康产品越来越受到欢迎。 广东省食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分析,作为治病的药品,人们只能在生病时购买,这就导致药品在人群中的消费量较小。而一般预防疾病的大健康产品,人们可以随时购买,这就增加了市场需求量和消费人群的服务量,成为药企转型的一大动力。 但陶剑虹也指出,中医药企业发展大健康产品还必须要与自身的特色紧密结合,不能盲目发展,否则就会东施效颦。 “广药发展大健康产品主要基于原有的‘王老吉’品牌,这是企业的特色所在,进入大健康领域是对这一品牌效应的延伸。”陶剑虹说,“又比如云南白药牙膏,云南白药具有很好的止血功能,而我们常会遇到牙龈出血的状况,把它用到牙膏里就容易受到消费者青睐。”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许玲妮也认为,进入大健康领域或者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这条道路也存有风险。她表示,一方面,大健康产品与药品性质不同,其对医药企业营销和市场反应速度要求较高,但是医药企业在此方面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医药企业应选择好进入大健康领域的切入点,否则一旦遭遇强敌,势必会徒劳无功。 陶剑虹则认为,药企发展的根本途径仍然在于加强对高端产品的研发能力,研制出人无我有的独家医药。药企发展大健康产业固然是一条发展之路,但不应放弃其主业,应当从主业中延伸出来,不能舍本求末。▲ (原标题:康美药业董事长马兴田:纵论大健康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