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视点 【直报网北京3月6日讯】(科技日报)在经历过成果转让和技术入股两次失败之后,凌沛学最终决定自己创业。通过创业,这位福瑞达医药集团董事长把成果成功转化成了产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国家利好政策鳞次栉比,很多科学家、资深技术人投身创业,凭借超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实现创业梦,但并不是每个科学家都适合创业。 “我认识的很多科学家创业成少败多,因为商业和科研完全是两个领域,角色的转换需要极高的智慧。”凌沛学代表说。 若干年前,一直埋头搞研发的山东电子研究所副所长孙丕恕辞去职务,硬着头皮顶到了市场第一线,“第一要技术,你做的东西别人做不了,全世界都求着你;第二个要团队,有人盯着市场,有人盯着研发;第三个要有钱,你必须说服投资者把大把的钱投进来。” 强调封闭性的科研和强调开放性的创业注定是两个概念,其中的艰难磨合埋没了一批批创业科学家。 “科研人员做企业有一个误区,就是过分看中自己的技术和成果,对市场了解的比较少。其实在整个产业链里,技术只是一个环节而已,只有把企业各种环节配置好了才能成功。”凌沛学代表说。 “企业家是大学院所的稀有资源,不是每个科研人员都适合办企业。”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康凯宁提醒,“科学家创业一定要有胸怀,叫做‘参股不控股,参半不领半’,你要明白,一个企业要想做大,不只需要一个科学家支持,而是需要众多科学家支持。华为便是典型的例子。” 纵观天力的发展过程,始创人的能力、水平、价值取向决定着企业存亡。研究员出身的天力新能源董事长史永春总结出来,专注如一、忍受寂寞、封闭,这些特殊的科研环境,从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科学家思维的排他性,而这恰恰与企业家包容、开放的特质相违背,“让科学家拥有企业家的胸怀,让他们把思想打开,与企业共同创造一些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