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0岁的吴炳新因包钢建设需要,离开家乡,来到了内蒙包头矿务局。由于工作出色,忠诚可靠,不久就担任了主管会计,后来又被提升为销售科科长。在当时,销售科长是一个不错的职位,但年轻的吴炳新却并不满足,他感到自己浑身的劲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与老同志相比,与矿上有文化的人相比,吴炳新始终觉着自己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弱点是知识贫乏,理论功底不够,于是他想方设法通过学习来武装自己。当时,矿上正组织职工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于是吴炳新从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始,系统学习了《春秋》、《左传》、《论语》、《史记》、《战国策》、《孙子》、 《韩非子》、《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并深入攻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古典经济学的等哲学著作。他深刻感受到哲学对于一个人思想的重要性,重要到如同空气、如同水和食物。 谈起当年学习哲学的情景来,吴炳新至今仍深有感触。他说:“我这一生得益最大的就是哲学思想。尤其在我下半生中,我的一切作为,包括我写的论文,做的事情,如企业的管理、对困难的克服、对未来的开拓、风险的化解无不与哲学有关。” 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当上了科长的吴炳新看到包头郊区吃不饱肚子的农民,瘦骨嶙峋,一脸菜色,他做出了一个决定,给农民田里送肥料。于是每天早上,吴炳新很早起来,背着粪筐,拿着铁锹出去拾粪,拾粪回来,再赶紧洗把脸,吃早饭去上班。整整一个冬天,每天早上捡到的粪肥在门口堆了一大堆。开春,他找来马车,整整拉了三大马车送到了农民的地里。在矿上工作的最大好处是每年能发一套工作服,而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吴炳新要为国分忧。所以他给自己定了规矩,只要自己身上的工作服能遮体,就不再领工作服。从1964年开始到1974年整整11个年头,吴炳新没有领过一套工作服。他身上穿的那套工作服,破到补丁摞着补丁。后来,吴炳新担任了矿区的党支部书记,他和工人打成一片,带领工人上井下井出色完成任务。这期间,他经历过9次重大的生死考验。在每一个生死关头,他都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了自己,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格。 那一次,包头矿务局第一采煤区发生瓦斯爆炸,巷道惨遭破坏,整个第一采煤区破坏严重,数百人牺牲,全部压在井下。当时,吴炳新是矿务局第二采煤区的书记,因为他是整个矿务局有名的“敢打善拼,能啃硬骨头”的优秀党员,局领导首先想到了吴炳新。凌晨两点钟,包头市矿务局书记、局长把吴炳新从睡梦中叫醒,任命他带领矿务局第二采区的干部、工人清理被严重破坏的第一采煤区,抢救人员,恢复生产。因为瓦斯爆炸的矿井随时都有再次塌陷的可能,需要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吴炳新自己冲在前面,先做党员、团员的工作,组织特别工作队,抢救人员,清理巷道。在他的带领下,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又一次,吴炳新为了救工友,被埋在井下一整夜,十个指甲全都被磨烂了,最终大难不死,被救上了井。类似这样的生死考验,在井下吴炳新经历过6次,在井上经历过3次。 那是一个令吴炳新兴奋得难以入眠的夜晚,他认真的聆听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宛如黎明前的长号,催人奋发,吴炳新顿觉天高地阔。他凭着数十年积累起来的学识,强烈地意识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意味着一个波涛汹涌的经济大潮即将到来。 正当吴炳新踌躇满志欲展宏图的时候,死神却向他发出了狰狞的惨笑。1985年的一天,吴炳新忽觉肝部不适,到医院检查,诊断为肝癌。后又到北京检查,结论如前。当时,在癌症患者中,死亡率最高的是肝癌。很多肝癌患者,一查出病来,大限只有3至5个月。对吴炳新来说,这恰如一记晴天霹雳。他还只有47岁,还有许许多多的心愿未了,抱负未展。虽然在矿上曾经历过九死一生,死是瞬间的事,并不可怕。但是当病魔缠身时,却发现有那么多的割舍不下。妻子不能失去丈夫,正在读大学的儿子,与正在读中学的女儿不能没有父亲......自己必须活下去,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也要争取。吴炳新开始广泛搜集民间验方,买来大量抗癌书籍和中西医理论书籍,潜心研究肿瘤的预防和治疗。虽然是个门外汉,但在强烈的求生欲望支配下,在学医儿子的帮助下,他进步很快。人在绝望时刻,所迸发出来的意志力和创造力,有时是难以想象的。他开始自己给自己开处方,自己去抓药,自己煎熬,自我治疗,有时处方配得不对,或是用药量过大,产生了不良反应,难受的厉害,他就强忍着,任凭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落。 1986年,吴炳新到北京一家有名的肿瘤医院进行复检,并准备做手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给他做检查的医生发现他的肿瘤已经小到几乎没有了。医生大感困惑,问吴炳新吃的什么药,怎么治疗的。医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接连给他做了几次透视,但肿瘤确实已经小了。吴炳新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开的药方竟有如此的神效。肝癌好了,但病魔不仅给吴炳新全家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使他一贫如洗。 大难不死的吴炳新,志气高昂,决意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他在自己家里建了一个暖房,买来几口大缸生起了豆芽。白天他把豆芽用车子拉到街上卖掉,晚上挑灯夜读,继续研究中医中药理论,同时研究市场经济的成功之道。1987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国有亏损企业可以实行个人承包的政策,吴炳新不顾众人劝阻,承包了一个国有亏损的糕点厂。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糕点厂就有了起色。由于吴炳新经营有方,管理有术,知人善任,他所承包的两个企业全部起死回生。吴炳新下海,首战告捷。 与此同时,一个大胆的举动令人们惊叹不已!1990年底,吴炳新离开包头,踏上了南下之路,和儿子吴思伟一起来到皖南,在淮南开发区注册了“淮南大陆拓销公司”。1992年,吴炳新在济南创办了“济南大陆拓销有限公司”。他如鱼得水,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当年就创产值1500万元,上交国家税金48万元,成为济南开发区民营企业的利税大户。同时,吴炳新带领一群科学家攻克完成了三株口服液的发明创造,研发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三株口服液。 (1993年12月29日,“三株口服液”通过由山东省科委组织的科技鉴定,鉴定结果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12月30日,“三株口服液”在马来西亚国际新技术产品博览会上获“特等大奖”。) 创办人诗作欣赏: 咏志(二) ——吴炳新 幼丧父母苦锤炼, 少年读书志生威。 书海积智创伟业, 功能最处土生辉。 九死一生乐其中, 众志合力攻关垒。 丰硕成果耀翠微, 科途驰骋鞭又催。 《咏志(二)》叙述了作者吴炳新先生半世的人生经历,是他前半生的人生写照。诗作展现了吴炳新先生性格中冷峻理智、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一面,而爱民族、爱国家、爱党、爱人民、爱故乡、爱事业、爱同事,也爱家庭,是贯穿他的诗歌的一条红线,与他的冷峻理智、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相辅相成。 (原标题:三株创办人故事:人都是在苦中磨炼,在苦中奋起,在苦难中铸成钢铁般的性格) 责编:小美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