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科幻片与有没有钱没关系 那怪什么好,怪到钱头上去吧。 但是中国电影,最不缺的,应该就是钱了。热钱涌入,由来已久。对这个市场了解多的人就会发现,再烂的项目,都会有人操盘,有人跟进。那么,为毛这股热钱就涌不到科幻片这个类型里去呢? 根源还在于全民缺乏想象力 中国科幻片类型的缺失,根源还是在于全民缺乏想象力。 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最热衷的,往往是挑一些这样的梗:这符合史实吗?这个朝代的椅子是这样造型吗?苹果是什么时候引入中国的呀,这个朝代就有苹果了,这科学吗?(这里的苹果不是指IPHONE) “这科学吗”快成了我们看电影的“主体思想”,似乎一到看电影这件事上,我们就迅速成了“考据派”。 缺乏想象力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太喜欢追求标准答案了。在电影这件事上也有着同样的表现,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的段落大意是什么?好人在哪里,坏人在哪里?这种追求标准答案的作风既体现在那些声称《色,戒》是汉奸文艺、《海角七号》是媚日电影的大学生身上,也体现在那些将《爸爸去哪儿》当做是中国电影的《耻辱》柱的电影原教旨主义者身上。 缺乏想象力的表现还在于,这个民族连鬼都不敢拍,都不敢在电影里表现,所有的非自然想象,全部用“神经病”来解释,它有多少勇气和自信,去想象那宇宙的浩瀚,去想象生命的壮观。哦,它缺少的恐怕不止勇气和自信,缺少恐怕的最多的还是兴趣。 我们既缺乏物质生活的自由度,又缺乏政治生活的自由度,更缺乏精神生活的自由度。没有这三种自由,我们就都做起了缩头乌龟,将自己的视野聚焦在标准答案、好人坏人、明君昏君、贪官清官、历史考据上。被这样惯性所挟裹的民族,你能期望它拍出一部伟大的科幻片来,或者降低要求,你能期望它拍出一部合格的科幻片来吗? 现在的科幻片潮是对全民想象力的一次豪赌,或寄希望于新一代观众想象力的觉醒 我并不打算为宁浩操心,《乡村教师》里的科幻味并不浓,它看上去更象是一部教育片而不是科幻片。我也不打算为《三体》操心,就算它真的被拍坏了,大不了再重拍一次。而且,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三体》被拍烂的可能性远远大于被拍好,因为一流的科幻小说很少拍出一流的科幻电影,而一流的科幻电影往往都来自于三流的科幻小说。这个道理放到别的小说上也是共通的,文学名著往往很少拍出一流的电影的,一流的电影往往改编自三流小说,比如电影《教父》很厉害,但这本小说,实在是秀逗了。 虽然不用为宁浩和《三体》担心,但如果真的涌现一批人来拍科幻片,那还真的是对全民想象力的一次豪赌。从另外一个角度,又是对换代之后观众的一次豪赌。从个人角度,真心希望这一拨年轻的观众,在观影时在乎的是想象力和趣味,而不是标准答案。 因为,科幻的存在,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已经偏离了标准答案。▲ (原标题:为什么中国人注定拍不好科幻片?) 责任编辑:小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