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表示“躺枪” “涉事工作坊犯了专业大忌” “也许参与者的心态本来是积极的,想要变好,想要学习。”心理咨询师史秀雄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国内心理学的科普尚有不足,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后,垃圾信息和信息茧房问题严重,造成很多人找不到可靠的资源。 “我们正规心理学人士也是觉得够躺枪的。”史秀雄表示,“学员参加的那种工作坊,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一点关系都没有,打着心理学幌子,实际上是利用一些特定技术来进行心理操控和洗脑的过程。”他指出,严谨的心理学背景课程对自己的结论和有效性都会很谨慎。 “操作上非常不专业,包括它所用到的暴露疗法,不断地强调挑战,以及脱敏疗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电影学院心理老师文华关注到了工作坊相关课程信息,她表示,“严格意义上这不是心理学的团课,但它用到了心理方面的很多技巧,而且用得太狠了,进度推进太快太狠。我没有看到它对参与者的保护,这是心理工作中的大忌。” 文华观察到,涉事相关课程常用手段让参与者进行创伤暴露,不带任何保护、不断挖掘其痛点,危害是会对来访者造成更深层次的二次创伤。 “其实它的整体设计和普通心理课程一样,网页上的描述也非常正能量,但在操作上发现有很大问题。”以LEGACY北京组织的“飞跃力”这一阶段课程为例,官网介绍,“飞跃力工作坊”建立在负责任、承诺、真诚、冒险和贡献的原则上。 文华分析,其前三个原则与正规心理课程是一致的,但“冒险”和“贡献”则在原则上与正规心理学相悖,“我们所有课程的设置都要去保护参与者,控制在他能承受的范围内,在开始之前都会做评估,冒险是不会用到的”。此外,文华称正规课程也不会强求参与者去贡献。 “它用到的‘通往成功之路’‘生命热情的释放’等等,我们平时不太会用这些词,但对于一些有心理需求的人,比如情绪压抑、内心困惑或有心理创伤的人,就会很渴求进入这样的课程。”文华分析道。 同时,文华表达了她对于行业的担忧,目前心理咨询和团体工作坊在国内认知度并不高,相关事件的曝光或许会导致社会对正规心理咨询行业的误解。“也有甄别的办法,”她指出,正规心理团课在开始前会通过访谈进行甄别,判断是否能够进入课程;分阶段进行团辅,会提前告知理论基础、主题和环节设置;不会以全封闭形式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