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9月28日讯】( 和治友德)今天是孔子诞辰两千五百七十三周年纪念日。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论语》可谓名言闪耀道冠古今,千百年来,被称为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经”。有大量的内容记述了孔子对健康养生的态度和做法,对后世中华养生有着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 重视卫生 孔子说:“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孔子主张饮食简朴,他主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讲究卫生、科学饮食,提出了许多关于饮食的标准,而且论述精辟、见解独到。 《论语·乡党》篇就集中记述了孔子的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说粮食不嫌精,肉鱼不嫌切得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是说食物陈旧变质了,鱼和肉都腐烂变坏了,不能吃。“色恶,不食”,是说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能吃。“臭恶,不食”,是说色味变坏,不要吃。“失饪,不食”,指烹任当有度有节,否则不要吃。“不时,不食”,指不合时令的食物不能吃,不是吃饭时间不能吃。“割不正,不食”,指切割不规则的食物不能吃。“不得其酱,不食”,吃饭要有酱,否则不食,现代研究证明,酱对人的防病功能、祛病功能有很大益处。 【心理养生】 尊道重德 陶冶情操 孔子提倡心理上的道德养生,孔子从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立足点出发,决定了他的养生观是从道德养生开始。他注重道德修养、以修身为养生核心的思想,对中医养生学产生巨大影响。 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又是祛病延年的必要前提。“仁者寿”即为主要论断之一。《论语·雍也》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中庸》中说:“大德必得其寿”,仁者是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这种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有爱心,“仁者乐山”热爱自然,“仁者静”心理平静,“仁者不忧”,心胸坦荡,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性格开朗,心情自然舒畅。 孔子一生,历经曲折坎坷,长期清苦贫寒,但他淡然处之。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他还说:“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孔子认为,以苦为乐是发自内心的精神享受,比物质享受更加重要,所以“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人生命中的灵魂。 和治友德以“弘扬养生文化、造福人类健康”为使命,经过不断摸索与创新,结合西方营养学和中医养生理念,以现代生命科学成果为依据,建立了“饮食养生、行为养生、心理养生”三大养生学说,帮助人们通过三大养生收获健康。 饮食养生: 通过饮食的调节而达到养生目的 行为养生: 通过有目的的行为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心理养生: 通过心理调节而达到养生目的 (原标题:和治友德|孔子的养生之道:饮养 行养 心养) 责任编辑:蓝莓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