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 北京11月3日电(人民日报报道)“全球没有哪个政府像中国这样重视吸引 外流人才回国。当局把这奉为一项主要政策,认为吸引人才回国是将中国推向科 技前沿和促进国家经济踏上新台阶的一条捷径。” 10月21日,当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刊文分析中国创造条件吸引外流人 才回国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10年间,类似的 感叹不绝于耳。声声感叹,见证着一个行进在复兴道路上的大国对人才的渴望与 重视。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强国之本,竞争之基,转型之要。 人才,科学发展第一资源,亦是中国走科学发展之路最可依赖 也必须依赖的第一资源。当“奋进十年”与“战略机遇” 无缝对接,当“第一资源”与“跨越发展”有机融合,便 会产生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人才强国的时代大船 从中获得绵绵不绝的澎湃动力。 世界近代史上, 曾经出现过3次著名的经济追赶:美国对英国的追赶、日本对美国的追赶、韩国 对西欧国家的追赶。3次追赶的背后,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实施人力资源优先 开发战略。 历史总是相似的。人们看到,党的十六大以 来的这10年,在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引下,奋斗崛起的中国开启了一场全新的追赶 ,并正以风的姿态加力向前…… 十年砥 砺,一幅崭新的蓝图喷薄而出—— 核心战 略写新篇 人才迎来又一春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一句电影台词,说出了大 实话。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 的竞争。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人才不仅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引领者, 而且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是先进生产力中起着主导作用的要素。 数字雄辩,却也最无情—— 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的43%;人均森林和林地为 世界人均量的1/6;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的1/4;我国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占 世界的12%,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的58%,居世界53位 …… 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 国将迈向一条外向发展难以持续的“风险之路”,核心竞争力难以提 升的“低端之路”,生态资源难以支撑的“负重之路”, 人民福利难以增长的“物本之路”。国内外的事实一再提醒我们:只 有走自主创新之路,让“中国制造”尽快转变成为“中国智造 ”,才能不受制于人。 实现从“制造 ”到“智造”的“纵身一跃”,靠什么? 人才!只有靠人才——走人才强国之路! 高度重视,源于深刻认识。十六大以来,随着中国对 人才强国这一重大战略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日益深化,人才强国战略有序部署,扬 帆起航—— 从《2002—2005年 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度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到党 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 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全面部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从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促 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到人才强国战 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 章; 从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 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到“十二五”规划把发挥人才 第一资源作用写入指导思想,将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列专章进行规划; …… 如同北 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摄人心魄的“中国画卷”,一幅恢弘壮丽的人才发 展新蓝图在世人面前徐徐打开,开启了一个人才发展的新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知识的力量注入每项发展的事业。 这是一个希望的时代,决策的光芒洒向每寸创新的土 壤。 这是一个信仰的时代,科学的理念融入每次 开拓的实践。 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我们不再面临 选择错位的风险,不再纠结付出回报的失衡,因为“人才”二字已经 深深镌刻在国家战略的核心版图上,人才的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 “这10年,中国的高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难得 的机遇。”作为一名中国中铁的一线技工,2012年夏参加北戴河专家休假 的巨晓林感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了汗水和智慧,也赢得了国家 的信任与尊重。” 10年征程,栉风沐雨。这 10年,是人才队伍建设加速推进、发力创新的10年,是人才工作水平全面提高、 影响广泛的10年,也是人才发展服务科学发展更加紧密、成效显着的10年。以人 才发展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执政兴国的重大 方略和重要经验,人才工作正在成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推手。 十年奋进,一个可喜的变化扑面而来 —— 人才总量大增长 人才素质大提升 趋势由变化累积 ,而变化往往在不经意中就发生了。十六大以来,中国的人才方阵由一点一滴的 变化,累积出日渐明显的趋势。 10年前在国外, 留学生见面,大抵会相互询问“什么时候毕业”、“找到工作 没有”、“买了房子吗”……如果你说“要 回国了”,对方惊奇之余,多半会猜想你在国外混不下去了。而现在,留 学生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怎么还没回国呀?” 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真正能 吸引留学人员归国的,不是别的,是发展的机会。”3年前,怀着赤子之心 毅然回国工作的十八大代表、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张学记坦言,“如今有这 么好的政策条件,我们有责任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心力。” 一手抓海外吸引,一手抓自主培养。截至目前,我国有 “两院”院士1400多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000多人,新世纪 “百千万人才工程”2003年以来遴选了国家级人选2700多人,享受国 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8万人,博士后研究人员7万余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 才队伍初具规模。 “为什么中国在科技等方面 过去几年发展迅速,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 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 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分析,就是因为中国的人才,特别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总 量大幅度增长,而这种增长又得益于高等教育大幅增长和人才效率大幅增长。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0年来,党和国 家着眼人才总量增长、素质提高和结构优化,坚持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 重点,突出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10年增长,体现在人才总量的攀升上——截至2010 年底,中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 到11.1%。 10年发展,体现在人才素质的提高上 ——截至2010年底,中国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33.6人年,高技 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5.6%,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 12.5%。 10年跨越,体现在人才效能的优化上 ——截至2010年底,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2%;人 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2.6%,其中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6%。 10年变化,体现在人才结构的改善上—— 到2008年底,国有单位已聘用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之比 已由2003年的7.3∶33.4∶53.2调整为9.9∶36.8∶44.2;人才所有制结构发生了 历史性变化,到2008年,非公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已达38.5%。 “我们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认 真贯彻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果。”回眸10年, 十八大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这为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 向人才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年改革,一种 持续的创新乘势而上—— 体制机制大解放 释放人才生产力 30年前 ,深圳只有两名技术人员,一个拖拉机维修员,一个兽医;20年前,深圳率先由 政府组团赴海外招聘人才,率先实施干部录用公开竞考制度,率先探索“ 技术入股”等引才新措施;而最近10年来,深圳成为国家第一个创建国家 创新型城市的试点城市,率先建立网上人才市场,实行应届毕业生无限制引进入 户,所有用人单位人才引进无指标限制……深圳,再次成为人才工 作体制机制改革的“急先锋”。 “深圳的发展成就和经验充分证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创新创 业之本。”在十八大代表、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看来,作为 新兴城市,深圳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关键在于突破了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汇聚 了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激发出了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天下之患,不患才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 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千百年前的寥寥古语,传递出一种 朴实的人才观——“用好”,是人才工作的根本。 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人才发展的关键在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的活力来自改革创新。10年来的实践反覆验证:只有遵循系统培养开 发人才的内在规律,不断破除束缚人才成长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才能形成人 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人们看到,最近10年,从中央到地 方,从行业到社会,以前瞻的眼光、改革的精神、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进人才工 作体制机制创新。 10年转型——人才特区 代替经济特区,成为“时髦”的科学发展关键词。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10多个城市启动人才特区建设,在 签证居留、技术移民、金融支持、财税优惠、股权激励、社会保障等方面采取一 系列特殊措施,推动着人才落户“乐土”。 10年激励——荣誉鼓励和物质激励共同作用,让知识的价值充分彰显 。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 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一系列奖励制度, 鼓舞着各类人才贡献才智。 10年创造—— 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目不暇接,为人才成长搭建广阔平台。 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举国振奋,举世瞩目。成绩的背后,是航天科技 人才的锤炼和成长。以神舟九号任务为例,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的总指挥和总设 计师,平均年龄只有40多岁;科技人员队伍中,青年一代占了2/3以上。 10年完善——选人用人走向“民主 、公开、竞争、择优”,“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成为社 会共识。 人才在市场中自主择业,用人单位在市场中 自主择人,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和落实。随着人才评 价机制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一个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人才评价机制基 本形成。 回眸十年,唯贤选人用人留人,以业引才聚 才育才。 展望未来,人才活力充分涌流,发展动力竞 相迸发。 这注定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竞赛,它与中国 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人才发展所指向的 “强国”目标,也许需要一代乃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成,但贵在不 停步,贵在能坚持,贵在用智慧。 千帆竞发敢为先 ,百舸争流创辉煌。举目神州,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群星璀璨的崭新局面 正在加速形成。人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我们每一个人坚持不懈的夯培,人才之基 终将托举起一个民族的复兴伟业。▲ 责任编辑:朱启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