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8月10日讯】(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周末,两项重要经济数据出台: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6%,涨幅创今年以来新高;前7月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下降7.3%,出口压力仍然较大。棋至中盘,数据有喜有忧,宏观政策如何出招?专家表示,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速企稳、含金量提高、新旧动力交接的关键期,下行风险不容轻视,未来货币政策仍将在稳健的基础上强力支持实体经济。 增速企稳 物价温和 针对本轮“猪周期”的影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韩复龄分析,由于从小猪饲养到出栏一般几个月时间就能完成,因此猪肉上涨问题并不会长期存在,货币政策也不会因为某一个商品的上涨就改变走向。不过,鉴于猪肉价格占CPI比重较大,猪价持续反弹将对货币政策调整的幅度有所限制。他预计,下半年还有降息降准空间。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介绍,前期猪肉价格较低,养殖户积极性不高,生猪存栏量减少造成猪肉价格恢复性上涨,对CPI影响较大。同时,暑期外出旅游人次增加引起飞机票和旅游价格上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另一方面,部分工业行业价格降幅扩大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价格环比由升转降则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形成拖累。 相比于物价的波动,宏观经济开始企稳、增长含金量更足则正成为众多经济学家的共识。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看来,上半年经济表现可谓“稳中求进”,其中“稳”表现在7%的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区间;“进”表现在调结构、转方式、深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