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美白产品“特证化”令行业紧张 按照以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抽检出产品不合格本非大事,但由于其中涉及到不少美白类化妆品,加上从去年底开始美白类化妆品被宣告纳入“特殊用途化妆品”进行监管,这一消息才变得具有某种标志性意义。业内不免引发猜测:这会是美白类化妆品被“严管”的肇始吗? 时间回溯至2013年12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调整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有关事宜的通告》(下文简称《通告》),其中最关键的调整事项是美白化妆品将纳入祛斑类化妆品管理相关要求。同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又特别下发了《美白化妆品管理要求》(下文简称《要求》),对美白类化妆品企业在申报、注册和生产销售方面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规范。根据《通知》和《要求》,凡宣称有助于皮肤美白增白、用于减轻皮肤表皮色素沉着的化妆品,均纳入祛斑类化妆品,按照特殊用途化妆品管理,必须取得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证书后方可生产或进口。 据记者采访了解到的信息,美白类产品现已占到中国护肤化妆品市场近30%的份额,新规的出台意味着这类产品将面临更为严格的审批和监管,相关化妆品企业生产销售美白类产品的门槛和成本都将大幅上升,审批时间的延长和费用的增加。 特别是对于国内的中小企业来说,美白类产品曾经是它们生存发展的重要抓手,而新规的出台无疑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在这一市场的准入门槛和产销成本。根据广东省日化商会方面的测算,单个产品申报特殊用途进口化妆品所需总时长约355天,每产品申报所需费用约20200元。广东某中小化妆品企业主表示,其公司现有128件涉及美白概念的产品,占全部产品的四成左右,申请特证所需费用巨大。 业内人士评估认为,新规的出台无疑将在美白化妆品业内掀起一波洗牌变局,可能至少20%的美白类产品将由于无法通过审核而被淘汰出局,这也是近期这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抽检引人猜测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