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目前我国有260万帕金森病患者,居世界第一,且每年以10万新发病患者速度递增。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5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约为1%,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但仅有40%左右的患者就医,农村和西部地区的就诊率更低。而到医院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人的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必须采用昂贵的进口药物控制病情;部分药物疗效不佳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每天平均高达60元的药物费用和安装脑起搏器的近20万元的花费,使许多家庭不堪重负,不得不放弃治疗,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普及有关帕金森病的医学知识,提高人们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及早到医院就诊,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有采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首选治疗手段。目前临床应用的药物或手术治疗,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 2006年中华医学会公布了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2009年又作了修订,其中指出只有科学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案,才能取得好的疗效。确诊之后,患者应先采用严格的内科药物治疗,以缓解患者的震颤、僵直等肢体症状。经过多年正规的药物治疗,疗效不满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才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疗法。值得指出的是,帕金森病在中医属“颤证”和“痹症”范畴,中医对帕金森病有其独立的病理病机、辩证分型理论,中药治疗对于症状改善和延缓病情发展有一定作用,但相关中药方剂的机制和疗效正在考证与研究中。 帕金森病治疗不仅要缓解表面症状,患者的继发抑郁问题以及药物副反应(运动并发症,如开关现象)也要十分重视。开关现象是帕金森病患者长期应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后出现的药效波动现象。左旋多巴类药物早期临床运用效果很好,然而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3年~5年后,药物的局限性会出现,引起各种运动并发症,开关现象仅是其中一种副反应,主要出现在服药后期。除了开关现象,服药带来的其他副反应还有很多,如普遍出现的剂末现象,是指药效维持时间越来越短,而每次用药后期又会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恶化。此外,大多数患者还会出现异动现象,比如面部肌肉,颈、背和肢体都可出现舞蹈样或简单重复的不自主动作。研究表明,有30%至40%的帕金森病患者伴有抑郁症状,患者可能变得哀伤、忧郁,这种情绪不可避免地影响家人,又影响自己的情绪,造成情绪上的恶性循环,给家庭生活质量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抗抑郁治疗也是帕金森病治疗的新课题。 随着对帕金森病研究的深入,新的药物和技术不断出现,为解除患者痛苦带来了希望。目前,国际上开始运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来治疗服药无效或并发症严重的帕金森病患者。这项手术由一位法国神经外科医生在1987年采用并获成功。北京301医院、宣武医院在国内率先应用该技术治疗帕金森病,国内还有一些医院也相继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术是采用立体定向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帕金森病患者脑内病变的部位,通过电脉冲刺激脑内特定的部位,从而改善原发性震颤、强直、运动迟缓等疾病的症状。脑深部电刺激术可用于药物治疗几年后效果减退并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而且必须没有严重的全身疾病。 饮食治疗是帕金森氏病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多吃谷类和蔬菜瓜果,睡前喝1杯牛奶或酸奶,经常食用蚕豆,可延长左旋多巴的摄入。另外,还需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不吃肥肉、荤油和动物内脏,每天摄入大约50克的肉类,最好在晚餐安排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精瘦肉或鱼肉,多吃青菜。因为,高脂肪饮食会延迟左旋多巴药物的吸收,影响药效。而每天饮用绿茶,可以减轻症状,延缓病情发展。 普及帕金森病防治知识,使帕金森病人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已成为当务之急。早期的药物治疗不但可以明显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原标题:专家提醒:60岁后要防帕金森病) 责编:小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