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9月9日讯】(人民日报)“到2020年,残疾预防工作体系和防控网络更加完善,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可比口径残疾发生率在同等收入国家中处于较低水平。”日前,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这是我国首个在残疾预防领域的国家级政策文件,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残疾人的关爱,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这种关爱,不仅体现在救助上,同时也体现在预防上。调查显示,后天性因素是目前中国人的主要致残因素。残疾风险伴随每个人,残疾预防与个人健康、家庭幸福、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息息相关。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数量多,负担重,采取适当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多数残疾的发生。在这个意义上,残疾预防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工作,既十分必要,又极为紧迫。 当前,中国开始进入残疾人规模增大、结构变动、风险提高的关键时期。人口快速老龄化、意外伤害、慢性疾病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让残疾预防和保障变得更复杂。有数据预估,到2030年,每年将新增残疾人200万—250万人。随之而来的,不仅是给个人、家庭、社会的压力,也附加着不小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有学者直言,“如果能够通过各种手段减少、避免残疾的发生,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说,康复和保障是对残疾人“一点都不能少”的关怀,而预防并减轻残疾是“一直在路上”的努力。 大部分残疾是可防可控的,现代医学科技也为预防残疾提供了技术支持。一份来自世界卫生组织残疾预防与康复专家委员会的报告认为,利用现有技术可以使至少50%的残疾得以控制或者使其延迟发生。近些年,预防并控制残疾发生也取得不小成绩,研究数据表明,1987年至2006年间,我国至少遏制了1500万人出现残疾。正如专家所言,“残疾预防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社会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