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8月23日讯】(人民网)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十二五”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显示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共检出不合格食品12828批、6.8万吨,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微生物污染、品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和标签不合格等。 食品安全成了国人的“心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而青睐进口食品。国外食品真的比国内食品安全? 2015年,我国食品进出口额已分别达到1159.2亿美元和706.8亿美元。“出口全世界、进口五大洲”成为我国食品产业的常态,但监管结果也显示,几乎所有种类的进口食品均有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情况。 亟须构建现代化多维交互式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相比本土食品,跨境食品供应链更长更复杂,食品原料生产、成品加工、运输储存等各环节已超越了国界。食品生物种质、品质特征、食源性病源微生物分布等方面极具地域特征,加之国际贸易文化、宗教、政治等因素,给跨境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带来更严峻的挑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总工陈颖研究员说,在通关过程中,亟待整合跨境食品品质与质量安全信息,构建智慧口岸信息技术平台,确保快速通关的同时有效保障安全和质量,更好地服务开放型经济发展。 因此,针对跨境食品品质和质量控制复杂性和特殊性,亟须构建从检测、评价、控制技术、信息化集成到通关口岸智慧管理系统的现代化多维交互式质量安全控制体系,达到既能“快放”,又能“严管”的效果。 近日,“跨境食品品质与质量控制数据库构建及创新集成开发”项目获得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专项支持。该项目由陈颖牵头,参加单位包括质检、教育、卫生、农业等系统的22家大学和科研院所,其中包括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工程中心,9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7个跨境口岸检验检疫局,覆盖了全国13个省区,包括一带一路核心区、自贸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集合了该领域的优势团队和核心人才。 陈颖透露,进出口食品安全研究有望在2020年取得重大突破。“十三五”末,老百姓吃进口食品将更放心、更安心。该项研究将显著提升我国跨境食品品质与质量控制技术水平,提高跨境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进口食品消费增强产品和设备研发创新能力,促进居民健康、减少环境污染、加快进出口食品通关速度、减少食品在口岸的损耗、提高口岸监管人员工作效率,这对于破除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保卫国门安全,掌握国际食品贸易主动权和话语权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进口奶粉成重灾区 “十二五”期间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出的不合格食品来自109个国家(地区),其中超七成来自欧盟、台湾地区、东盟和美国。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林伟介绍,“十二五”期间,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一共是6.8万吨,1.5亿美金。这些不合格产品涉及几乎所有的食品品种,其中一半是糕点饼干、饮料、粮谷及制品和乳制品。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微生物污染、品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不合格等等。 乳制品特别是婴幼儿配方乳粉安全是进口食品中被关注的焦点。“十二五”期间,乳粉年均进口量突破100万吨,约占国内乳制品供应量的两成左右。婴幼儿配方乳粉年进口量增加了2倍以上,2015年达到17.6万吨。林伟介绍,在婴幼儿配方乳粉方面,有15个国家的67批不合格的婴幼儿配方乳粉被检出。这67批婴幼儿配方乳粉主要来自于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法国、韩国等15个国家。这些产品涉及一共133.6吨、217.6万美金。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标签品质不合格、污染物超标等等。 对于检出的不合格食品,各地检验检疫部门均按照规定,做了退运或者销毁处理,未流入国内市场。 进口不合格产地之最:台湾地区居首 大数据统计显示,从进口不合格食品的产地上看,排在前十名的产地分别为:中国台湾地区、马来西亚、日本、美国、泰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法国和德国。 产自中国台湾地区的不合格食品最多,达601批次,占25.5%,超过总数的四分之一,成为进境不合格食品的“重灾区”。去年国家质检总局曾多次发布台湾食品警示通报,如台湾糖果违规使用甜味剂,台湾永和豆浆被检出转基因成分的质检信息等。 另外,产自欧盟国家的不合格进口食品达579批次,占不合格进口食品的24.6%。 进口不合格食品类别之最:进口饼干问题最多 1.进口饼干问题最多。 记者梳理发现,几乎所有种类的进口食品均检出过不合格的情况,其中不合格次数前10位的类别为:饼干、饮料、酒、乳制品、糖、鱼、粉、茶、麦片、巧克力,占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数的63.4%。 进口饼干不合格最多,高达243批次,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菌落总数超标、大肠菌群超标及标签不合格等,是其主要原因。 2.奶粉也是重灾区。 消费者最迷恋的进口乳制品(包括洋奶粉、进口牛奶等)也有171批次上榜,排在第四位。 2015年以来,多款新西兰的奶粉及奶制品就登上不合格榜单。其中,由玛氏食品(嘉兴)有限公司进口、新西兰“FONTERRA LIMITED”(恒天然集团)制造的两批共150千克的脱脂乳粉,因包装不合格被销毁;新西兰Green Valley Dairies Ltd公司的三个批次嘉仕堡巴氏杀菌乳大肠菌群超标,2265公斤全部销毁。 进口不合格食品制造商之最:台湾地区最多 在进口不合格食品信息中,有21家食品生产企业被披露的不合格批次数在10次(含)以上。排在前十名的进口制造商里有4家来自中国台湾地区。 不合格进口食品名单中不乏知名品牌的身影:来自美国的亨氏番茄汁还未入境就已超过保质期;上海宜家家居从瑞典进口的两批次斯耐普斯风味伏特加因未提供所需证书,被销毁;韩国的农心牌辣味虾条包装不合格;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从日本进口的彩色糖果怀旧系列、风味奶酪爆米花、红茶味曲奇饼干,以及从韩国进口的薄荷味木糖醇糖果,则均因超过保质期被销毁。 进口不合格原因之最:标签不合格、菌落总数超标、大肠菌群超标位列前三 统计显示,2015年1月至10月,进口食品被检出不合格的前十大原因是:标签不合格、菌落总数超标、大肠菌群超标、超过保质期、未按要求提供证书或合格证明材料、水分超标、未提供所需证书、霉菌超标、品质不合格、未获检验检疫准入。这10类不合格食品为1282批次,占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数的54.6%,超过一半。 此外,货证不符、包装不合格、砷超标、超范围使用苯甲酸、铜超标、违规使用化学物质酸性红、山梨酸超标的现象也不少。 进口食品的渠道有哪些? 由于网络通信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海淘、代购、电子商务等购买的进口食品的新兴渠道,但进口食品的一般途径是由有资质境内进口商以一般贸易等形式进口,经过出入检验检疫机构合格评定后,出具检验检疫证明进入国内市场。 那么,海淘、代购的进口食品与超市购买的进口食品有区别吗? 答案是:当然有区别。 1.检验检疫。超市购买的进口食品是有资质的进口商通过报关、报检等手续以一般贸易的形式批量进口的,进口食品是经过官方检验检疫的;海淘、代购的进口食品是未经检验检疫,以个人邮寄等非一般贸易形式进口的。 2.产品追溯。超市购买的进口食品的进出口商经过了检验检疫部门的备案,其产品来源与销售去向都是可追溯的;海淘、代购的进口食品无法通过官方有效追溯其来源。 3.中文标签。超市购买的进口食品应有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的中文标签;海淘、代购的进口食品则没有中文标签。 所以,消费者谨慎购买食用非一般贸易途径进口食品。 小贴士:买进口食品要学会“三看” 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林伟建议,“正规商家一般可保证产品来源和运输、贮藏条件符合安全要求。”比如选购进口肉时,可以通过“三看”来鉴别该食品是否来自正规渠道。 一看“两个清单”,即输华肉类准入国家及产品名单和已在华注册的境外生产企业名单,可在质检总局网站查询,超出以上范围的“进口肉类”切勿购买。 二看“一个单证”,购买时可要求商家出示进口肉类相应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不能出示或提供的不要购买。 三看“一个标签”,正规进口肉类外包装上一般有中文标签,标明品名、生产企业注册号、生产批号、规格、产地、目的地、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温度等内容,如发现包装和标签上均是外文没有中文,千万不要购买。▲ (原标题:质检总局:几乎所有进口食品均有不达标情况) 责任编辑:晨枫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直事儿”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