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直社香港12月29日电】(本社记者王鹏娟撰文)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自身的健康日益关注。90年代以来,全球居民的健康消费逐年攀升,对营养保健品的需求十分旺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为保健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促使一批又一批的以生产和销售保健品为主的企业诞生。 但是,对保健品行业,尤其是漂洋过海过来的保健品,你真的了解吗? 本网站最近报道了一些相关内容的文章,如《透视保健食品传销欺诈背后黑色产业链》、《程瞰楚:保健品直销行业监管盲区惊人黑幕》等,文章中对保健品行业的描述,让人不禁心之一颤,甚至有毛骨悚然的战栗感。借这两篇文章,我们也简单的从保健品的成分、保健品的疗效和国外保健品直销业界的认知三个方面来谈一下: 关于保健品的成分,《透视保健食品传销欺诈背后黑色产业链》一文章中提到了一些企业使用了“‘Microhydrin is a unique silicate mineral’、‘Stem-Kine’”等很多隐晦的专业术语,如果翻看字典,就会发现,“Silicate”(硅酸盐)实际就是沙土、矿砂;而“Stem-Kine”实际只是维生素D3和胡萝卜素合成的一种极为普通的保健品。这些咋看之下似乎是具有超级功效的营养成分,殊不知长期服用却是足以使人致命的。“Better Nutrition for Better Health”是许多美国保健食品传销公司都在打的商业口号,宣扬“更好的营养才能有更好的健康”。但是,因服用保健品而导致死亡的例子却也比比皆是。仔细想来,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无非是:一是经销商极尽所能夸大保健品的功能和疗效,让人对保健品的功能产生误区;二是消费者对保健品缺乏常识性的认识,没有深入考察就轻信宣传;三是保健品直销钻政府监管盲区,滋生群体性的诈骗活动。 面对如今纷繁复杂的保健品市场,社会大众无论是作为消费者还是作为经销商,都一定要先认真做考察,再考虑是否要购买使用保健品或者从事该保健品行业。要知道“保健品也有无风险,副作用可能会夺命”的常识,警惕宣传骗术,尤其是在接触到有关于保健品功能或疗效的“新名词”时,更要谨慎,以慎之又慎的态度对待,我们虽然不能一竿子打死保健品市场,但是却也要避免再次上演“亡者唤不回,生者安知悔”的悲剧。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只要我们来看看国外直销业界是如何来看待直销的,便一目了然。纽约直销界颇有名望的胡彬先生认为:“片面强调产品优势,是传统商业的观念,而传销领域最看重的是‘事业平台’。即便产品并不怎么理想,甚至根本就没有产品,只有一个抽象赚钱的概念,但是,只要公司提供一个能够真正帮助传销商发展团队的系统工具,就不愁打不开局面。”他还认为,传销其实是一种智力游戏,“智商高的人永远忽悠人,智商低的人永远被忽悠”。真是这种近乎荒谬的直销定义,致使很多的无辜消费者上当受骗甚至赔上性命。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新名词”不一定是创新,“新产品”不一定是创新,“新言论”不一定是创新。在面对新鲜事物之时,要保有一颗尝鲜的心,但也要保留一种探讨的态度。中国的直销企业是不是从中有所启发呢?▲ 责任编辑:王鹏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