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造财富”的争议 如何看待“教授、院士成富豪”现象?社会上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这是“知识创造财富”的成功案例,值得鼓励;反对者认为,教授、院士就应该甘守清贫、潜心科研与教学,不该“不务正业”。 笔者赞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姚铮的观点:“院士富豪”、“教授富豪”的出现是个正常现象,而且是个好现象。 其实,院士、教授跻身“富豪俱乐部”,已不是什么新闻。早在11年前,种业公司隆平高科上市后,作为名誉董事长、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的袁隆平院士持股市值攀升至1.24亿,成为A股首位“院士富豪”。2006年在中小板上市的山河智能董事长兼总经理何清华是中南大学教授,2009年上市的首批创业板公司机器人总裁曲道奎是博士生导师,2010年上市的尤洛卡董事长兼总经理黄自伟是山东科技大学教授;此外,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原是中科院计算所的科研人员;清华同方总裁陆致成和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分别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教授。 回顾历史就不难发现,“院士富豪”、“教授富豪”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科研活动,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技术开发,绝大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与实际生产严重脱节。为解决“科研、经济两张皮”现象,国家开展了大刀阔斧的科研体制改革,鼓励从事应用技术开发、有志于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教授走出高墙大院,或深入企业,或自办公司,为经济建设服务。吴以岭、柳传志、陆致成等作为其中的佼佼者,用自己掌握的技术研发新产品,历经艰辛,既创造了可观的社会财富,也提高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为打造民族品牌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他们创办的企业成功上市,这批科研人员“身价倍增”,自然在情理之中。 从现实的角度看,“院士富豪”、“教授富豪”的增加,对于改善我国的企业家生态,引导健康的社会心态,不无裨益。翻看名号不一的“富豪榜”就不难发现,此前榜上有名的富豪,多为地产商、煤老板、酒老板、歌星、影星等。其中许多人晒豪比阔的生活做派,不仅损害了“成功人士”的正面形象,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而且误导了广大青少年。反观袁隆平、柳传志、吴以岭等科技型富豪,或者不改本色、视富贵如浮云,或者急公好义、扶助后起的创新创业者,或者继续潜心研发、做强做大、奋斗不止 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和“富而仁”的成功样板,必将激励更多年轻人用知识创造财富、靠创新创造价值。▲ 责任编辑:小申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直事儿”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