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如何影响我们的消费 消费社会研究的权威Jean Baudrillard曾经毫不留情地指出,消费社会的逻辑就是盲目拜物。消费是维持特权社会结构的必需条件,消费社会的逻辑需要持续不断的物质消费来维持自身,我们的消费欲望也就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被召唤醒来。而能够唤醒我们拜物欲的就是明星。Pramod K. Nayar认为:“明星名流将我们的抽象欲望具象化,我们想要有成就,被认可,变得富有。他们体现了我们想要做的和想要有的。”这就是明星化,我们喜欢Rihanna,是因为我们想要变得酷,因此要买一双她穿的甚至她设计的Puma毛拖鞋或Creeper球鞋;我们喜欢Angelababy喜欢杨幂,是因为我们想要变得时尚与美丽,因此要买她们的同款。一百年前,人们关心明星的戏服,现在我们还要关心明星的街拍与自拍。可以说,消费者和明星们的公私生活都早已被资本刷上时尚诱人的漆彩,等候消费者的注目与选择。 为了更准确地更有效地发挥明星效应,跨国时装集团采取了“地区代言人”的策略。中国代言人、大中华区形象大使层出不穷。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客户有着不同的认同,如果你看看Puma的淘宝店,你会发现许多买家恰恰是因为鹿晗或刘雯才购买同款,而不是Rihanna。但这意味着他们就不认识Rihanna吗?显然不是,但必须承认的是,经常活跃在国内综艺节目和社交网络的中国明星,比起一个唱着英文歌曲的黑人女歌手,肯定在中国区域内能享有更多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中国明星的身体更能感同身受。多数中国女孩在购物选择时更愿意以刘雯为参考,而不是身高一米八八金发碧眼的欧美名模,因为她站在幻想的远端;反观刘雯,我们和她享有同类的发色、肤色和五官,因此她更容易被我们代入,她穿得好的衣服我们也更有可能穿得好,因而我们也更想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