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11月12日讯正义网)据报道,日前,新华社记者以合伙经销商身份进入一“长寿工程”活动会场进行暗访。看到活动开始前,老人们先接受了“藏式传统药膏按摩”的免费体验活动,老人们争相排队接受按摩。主办方借机把成本低廉的产品“包装”成能治百病的保健品高价推销,牟取暴利。有经销商表示,他销售的一款2380元的负离子驻波机即净水机,实际上成本只有200元左右。还有经销商称,也有子女发现父母购买的产品、仪器出现问题想要退货或维修,但都找不到生产厂家。“通常情况下,儿女也不会为这些事和父母闹不愉快,于是不了了之。”近年来,老年人保健品市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屡屡曝出“坑老”“造假”等负面消息,会销、电销、网销、传销,免费体检、旅游参观、夸大宣传、情感销售等,各种手段和套路层出不穷,乱象丛生的行业问题成为舆论高度关注的焦点。真假保健品鱼龙混杂,行业从业者良莠不齐,虽然政府对此类保健品营销屡次打击,但“坑老”乱象始终未能禁绝。老年人保健品市场究竟有哪些乱象?现有的法律体系是否完善?该如何有效整治?记者采访了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刘明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检察官牛向峰和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华。 老年人保健品市场存在哪些乱象 陈华介绍,当前,老年人保健品市场存在三方面乱象: 一是以次充好,鱼目混珠。老年人保健品有的疗效较好,深受欢迎;也有的出厂价仅几十元,通过类似“免费讲座”的形式卖到几百、上千元;有的为了达到其宣传中所说“根治疾病”的神奇效果,在产品中加入了大量非法成分。如某公司高压电位治疗仪,在医院仅作为辅助治疗仪器,价格几千元,在市场上却卖到两三万元一台。行业暴利促使众多企业无序进入老年人保健品市场,造成市场混乱加剧。 二是虚假宣传,诱导误导。有的无中生有,虚构疗效;有的以所谓“健康讲座”为名,借“专家”之嘴夸大保健品功效,引诱老年人一步步陷入营销陷阱;有的则在讲座中讲解“抑制肿瘤”“增加骨密度”“优化血液”等内容进行误导;还有的以承诺返利等“传帮带”的模式发动老年人来宣传诱骗其他老年人购买保健食品或器械。如前述某公司的高压电位治疗仪,产品说明书中明确标识适用范围是“仅限于缓解失眠、便秘”,但在营销体验中,营销人员通过让老年人观看宣传视频、张贴效果单等,明示或暗示该仪器可以净化血液,甚至能让偏瘫病人恢复健康等。 三是“洗脑式”营销,坑蒙拐骗。免费体检、旅游参观、情感销售等各种手段和套路层出不穷,通过跟老人的“面对面”接触,利用老年人观念保守、辨别力不强的特点,大打“亲情牌”“科技牌”“健康牌”等对老年人进行“洗脑”,让老年人认可所谓的“疗效”,“自愿”购买保健品,有的老人因此延误治疗。如《成都商报》2017年12月8日报道,四川一名73岁的老人因盲目相信保健品功效,不顾病情恶化拒绝就医,最终失去生命,给家人留下一屋子的保健食品。 造成老年人保健品市场乱象的原因 牛向峰认为,产生老年人保健品市场乱象的原因有五方面:一是行业门槛较低。保健品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众多营销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从业人员整体素养不高,对医药和健康的知识储备较匮乏,且法律意识淡薄。二是养生存在模糊地段。“药食同源”理念是中华传统医学的观点,也被相当多的保健品企业利用,但是否真实存在保健养生功效,却往往因人而异,缺少客观评价标准。三是维权难度较大。很多宣传都是通过口头或暗示性、引导性的语言来诱导、哄骗消费者,较少留下公开的印刷资料,造成取证难度较大。四是老年人辨别力较低。老年人易被不良媒体和不法分子诱骗,进而上当受骗。五是监管难度大。事前缺乏严格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力度不够。同时,还存在基层监管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此外,当前的网络销售、会议销售、健康讲座等方式,也易形成监管盲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