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他,也许没有《貂蝉》《独臂刀》,也没有1000多部邵氏电影 1926年,19岁、刚刚中学毕业还叫邵仁楞的邵逸夫,就跟着三哥邵仁枚扛着一架放映机在南洋各个村镇放映无声电影,靠卖票谋生。四年后,邵逸夫就已经和三哥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开始兴建和收购戏院,打造“院线发行制”的雏形。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拍摄有声片拍摄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邵逸夫抱着一块木舢板漂浮一夜终于获救,但是他依然坚持前往美国,买回所需器材。第二年,邵氏出品的华人电影界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问世。从此,邵氏家族就开始成为华人电影界最不可忽视的力量。截止1937年,邵氏在南洋一带已经控制了100多家戏院,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在香港负责拍摄制作,邵逸夫和三哥就负责发行放映,这种“全产业链”的模式在70多年后,依然是诸如华谊这样的电影公司所追求的。1950年代末期,邵家大哥在香港的制片公司被“电懋”和“长城”双面夹击,形式岌岌可危,50岁的邵逸夫赴港接过大哥的公司,自此拉开了邵氏影业的辉煌大幕。 邵逸夫来到香港,第一单生意,就是买下了清水湾65万平方尺的地皮,兴建邵氏影城。当时的清水湾还是远离市区的“蛮荒”之地,邵逸夫买下地皮之后挖平山头,耗时7年建影城,当时被视为疯子般的举动。但多年之后,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眼光的精准和魄力,因为没有这座影视城,肯定就没有邵氏帝国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