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不是刘胡兰、赵一曼 电影《烈火中永生》堪称于蓝的巅峰之作。其实,这部影片的拍摄也经历了不少坎坷。老实说,初见于蓝老人,一点也找不到江姐的影子,满头白发与一身果敢的英雄形象有着较大的距离,让人感慨岁月的飞逝与无情。
于蓝老人自我感觉,塑造江姐的形象并不矫情,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演技多么高明,而是因为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于蓝和江姐是同龄人,都经历过国家山河破碎,饱受外来侵略的屈辱,都对国民党当局的腐败和消极抗日的行为痛恨不已。作为革命者,两人还都有过被捕后和敌人斗争的经历,两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并不遥远。后来,于蓝又多次来到成都、重庆等江姐战斗过的地方体验生活,并采访了小说《红岩》的作者,广泛接触了江姐周围的战友。当然,能演好江姐这个角色,于蓝还要特别感谢夏衍。 于蓝是在阅读了小说《红岩》连载后,被那些优秀共产党员的英勇事迹所震撼的,常常感觉他们像雕塑一样屹立在面前。她萌生了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想法,她和导演欧阳红英决定共同拍这部戏,后来张水华打来电话也要导这部片子。考虑到张水华经验丰富,于蓝就同意了,三个人组成了核心小组。 那个时候,大家在拍感情戏方面经验不是很足,表现重点还是一味放在斗争方面,剧本改了几遍都不理想。于是几个人就赶往广州找到正在休假的夏衍汇报情况。夏衍听完汇报就问:你们为何不重点写江姐呢?几个人回答:写了,有一两场戏啊。夏衍意味深长地说:“江姐的丈夫牺牲了,她也英勇就义了,她的孩子也受到人们的关心,你们只写斗争,显然是不全面的。”“好了,你们在广州待上几天,我给你们改编。”电影《革命家庭》的剧本改编就是出自夏衍之手,这次改编自然也得到大家的信赖。夏衍不愧是大手笔,不到一个星期,剧本就改好了。 影片开拍,于蓝当仁不让地成了江姐的扮演者。此前,于蓝的头衔是副导演,管着不少杂活,到底如何塑造江姐这个形象还真没想好。茫然之际,于蓝耳畔突然响起夏衍的一句话:你可不要把江姐塑造成刘胡兰、赵一曼式的英雄。于蓝恍然大悟:江姐不是农村妇女队长,也不是部队里的指战员,她是一个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共产党员,随时准备奉献自己的一切。慢慢地,江姐的外貌举止在于蓝的脑海中有了轮廓。随着拍摄的进展,于蓝越演越入戏,越演越有感觉,江姐的形象被人们普遍接受了。 田方与于蓝 著名的银屏伉俪 在于蓝房间的显目位置摆着一张田方的剧照,深邃坚毅的目光,棱角分明的脸庞让人一下子想到《英雄儿女》中革命的爸爸——志愿军某军政治部主任王文清。
于蓝比田方小10岁,1938年她来到延安时,田方已是老革命了。老革命能在一位少女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印象,电影《壮志凌云》可以说功不可没。田方在影片中饰演一位朴实的农村青年,为了抗击侵略,他割舍爱情,壮烈牺牲。1936年,年仅15岁的于蓝看了这部电影后,一下子成了田方的“粉丝”。说起来也后怕,于蓝万一先看了话剧《日出》,演艺界恐怕就没有这段姻缘了。田方在《日出》中扮演反面角色黑三,惟妙惟肖的表演让于蓝的很多小姐妹对黑三恨之入骨。当她们得知于蓝与田方情投意合时,都执意阻拦,坚决不同意于蓝嫁给一个“坏蛋”。
1940年田方与于蓝在延安结婚。田方为人宽宏大度,对于蓝更是百般呵护,于蓝有时耍个小性子,田方也很迁就。可婚后不久,田方与前妻生育的两个孩子被于蓝的哥哥接到了延安。于蓝的哥哥是位地下党员,身份特殊,兄妹俩极少团聚,这次在延安相聚让于蓝喜出望外。但当得知田方的女儿和儿子也来到延安时,于蓝心里挺不是滋味,家中掀起了微微波澜。田方很早就离开家干革命,对女儿和儿子总有一种愧疚感。这次与儿女团圆,田方给了孩子们更多的父爱、而给新婚妻子的时间相对少了些,于蓝难免产生被冷落的感觉。 然而,于蓝是位认知能力很强的人,她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快克服了情感上的不适,把自己的爱无私地投放到两个孩子身上,一家人渐渐亲热起来,两个孩子也把于蓝当作亲妈妈看待。北京和平解放后,田方出任北影厂厂长,逐渐淡出了银幕,而于蓝却大放异彩,攀上表演艺术的顶峰。 晚年的于蓝依然忙碌,1981年,60岁的她开始第二次创业,出任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全身心地投入到儿童电影事业中。离休后,于蓝作为少年儿童电影学会的领导仍致力于儿童电影事业的发展,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做着不懈的努力。 (原标题:“你演了个好妈妈!”周总理一语双关赞于蓝) 责编:小美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