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哥印象比较深的有两句话: “读一个MBA还需要50万,69300元买一个这样的圈子,也不赔了。” “你之所以认为我们的模式有风险,是因为你被长期的教育洗脑了,其实这就是一种资本运作而已。” 一天聊下来,哥发现哥自己居然开始相信这个项目不是传销了,而且有了非常强烈的加入冲动(这什么情况……)。 A君告诉哥,这个项目不是谁都能做的,最重要的考核标准是,发展的人一定要很阳光。这个阳光指的是,成员跟成员之间不能有私心,别人拉来的会员也一定要帮着带动,大家共同为一个目标努力,以营造一个非常积极向上、温暖的大家庭氛围。 改变哥的观点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哥确实觉得这帮人都很阳光啊……那种明明知道被洗脑还乐在其中的感觉,真的很难受啊…… 于是,哥的心理活动变为了:妈蛋,这和新闻里报道的传销不太一样啊!这些人素质都很高啊!哥要不要加入呢! 当然,最后当时哥没有钱,所以作罢。可那时哥是真的被洗脑了。 以上是哥接触传销的一次经历。 现在,哥在创业了,哥突然发现传销组织与创业公司的诸多雷同以及可资借鉴之处。 创业时,哥发现很多同行的项目并不盈利,却干得有声有色。缘由,这些兄弟们并不指望项目挣钱,只是追求规模,讲故事,再融资:天使--A轮--B轮--C轮--IPO上市。和哥曾经接触的五阶三进制类似,正好也是五级圈钱,最后上市功德圆满,拿钱出局。 更关键的是,哥认为,当一个公司可以像传销组织一样运作时,这样的公司绝对是无敌的。在”五阶三进制“这样的模式中,每一个人都有共同的目标:发展下线。你的上线、上线的上线都会希望你、帮助你发展下线。因为有共同的利益目标,所以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冲突,最后这种共同的利益驱动甚至能够产生某种意义上的道德共鸣:互帮互助、相互友爱。在那样的一个传销组织中,哥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人与人之间的坦承和信任。 同时,这样的一个团体凝聚起来,对团体目标产生一种信仰般的认同。这种认同发端于利益,但最后并不全是利益。 这种认同强大到什么地步呢?强大到足以让人失去理性判断。哥的专业是法律,哥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就是一个传销组织。但在反复的劝说下,哥甚至开始倾向于相信传销是不违法的。 这样一个模式的实质无非是一个麦道夫骗局的变种,用大多数人的金钱去供养少数人。绝大多数人没有希望挣到钱甚至参与者本人都知道这一点。 所以用利益驱动去简单地解释传销组织的这种情况是不能够的。我曾经思考过另外一个问题,很多宗教组织宣称2012年是世界末日,但为啥在它们的预言破产后,这些组织依然活得好好的,它们的信众也没有作鸟兽散。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西迪奥尼写的给了哥答案:他认为,这种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信徒为了自己的信念,放弃了太多东西,他们已经和信念融为一体,信念如果破产,那么他们也就完蛋了,他们只能选择相信。 西迪奥尼还讲了一个人民圣殿教的故事: “人民圣殿教”是以旧金山为基地的一个邪教组织。1977,该教教主吉姆琼斯动员了全部信徒和他一起去了南美圭亚那的一处丛林。他把所有的信徒召集在身边,要求大家统一自杀。 结果,他的信徒们排好队,依次走到带有草莓味的毒药桶面前,挨个服毒自杀。整个过程十分平静,没有反抗,也没有强制压迫。 五阶三进制传销的模式就是这样的一个模式,它能够动用组织和模式的影响力,让参与者在醒悟过来之前付出足够多的代价(金钱、时间、朋友的压力),最后只能坚持参与,甚至心理催眠自己,做出组织外的人不可理解的行为。 在创业公司管理中,最大的问题之一通常是创始人团队卖力,而员工的积极性不尽如人意。通常兄弟们认为股权和期权是增强员工参与感的一种有效形式。这种模式背后的含义是激励。 而行为动机理论认为,在消极和积极的诱因面前,往往消极诱因比积极诱因产生的驱动力更强。这就好像,一个负债累累的人比一个单纯想发财的人更有动力去赚钱。 所以除了激励,一个真正牛的组织应该能做到让成员先负债。也就是成员首先愿意为组织付出足够多的对价,即使情况再艰苦,大家也愿意为了某一现在看起来不可实现的目标努力。 这也是传销组织影响人的核心。但同时,五阶三进制这样的组织也并非没有激励机制:不像传统的传销组织有最上层,这个模式中并没有绝对的上端,因为当某一会员升到最高级时,必须出局,由下一级会员升上来。这样的滚动机制让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到希望。 而对创业公司而言,激励机制往往是有限的,因为期权是有限的。而建立成员付出机制更是难上加难:让一无所知的新成员建立起对某一企业目标的认同,只有少数强有力的领导者可以做到。 强有力的领导者并不多见,相反的,如果能够建立传销组织那样人人都是洗脑者的模式,就真真的是强大无比了。这情形,类似于当年马歇尔去延安,眼前所见都是一派莺歌燕舞、朝气蓬勃,于是大受感动,提笔写下:中共是个好组织。▲ (原标题:用传销的方式打造一家创业公司) 责任编辑:小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