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原文刊载自:2019年7月19日发行的《鹭风报》的“侨与新中国共成长”专题报道 主办:厦门市侨联 厦门鹭风报社 香港华侨华人研究中心 李仲树:国家强大是华侨华人最大的骄傲 【直报网北京8月5日讯】(金日)带着身上仅有的3.5元赴香港闯荡,事业有成后不忘桑梓,回馈乡里。他热心公益的善动,他爱国爱乡的情怀,至今为很多人津津乐道。他就是李仲树,现为香港金日集团董事长、香港厦门联谊总会名誉会长。作为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重要的见证者、参与者与受益者,李仲树感触良多。他表示,强大的中国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坚强后盾,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让海外华侨华人充满自豪。 口述:李仲树 大学梦碎3.5元只身闯香港 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出生在福建南安,因家乡建设水库需要,70年代初我们一家移民到同安。童年、少年时代,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课余时,我喜欢读《西游记》、《水浒传》等古典书籍,对中药也有特别的兴趣。那时,我的理想是长大后做一名医生,因为医生可以帮助很多人。我还打算中学毕业后考医科大学。 我1岁时,父亲便到菲律宾打工,等父亲回来时,我已经18岁了。1个月后,父亲因积劳成疾而撒手人寰。此事,更加坚定了我将来从事医药事业的信心。读高一时,适逢文化大革命,我成了回乡知青,大学梦也破灭了。回乡后,乡亲们送我参加乡村医生培训。此后,我便在乡村诊所当了3年“乡村医生”。 1972年,华侨世家出身的我获得赴港找工的机会,按当时国家规定,每人凭借着“出国证”可以领到5港币,扣除1.5元火车票,到香港时,我的口袋里仅剩下3.5元港币。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只能从最脏最累最苦的活干起。一到香港,我从多数人不愿做的纱厂工做起。白天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儿,晚上打地铺睡觉,饿了就吃一个面包充饥,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4年。我时常在想,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这种上班劳累,又赚不到钱的现状。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离开纱厂后,我在一家药铺当起了售货员。从此,我每天接触药材、医生和病人,耳濡目染的都是医药行业上游和下游的点点滴滴。不但早年积累的医药底子派上了用场,而且对整个医药行业和市场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1977年,在港打拼了5年,我拿出全部积蓄,与朋友合资办起了一家小诊所,既当医生,又做中药材零售和批发生意。 凭着对市场的苦心研究与敏锐观察,我很快就发现了商机。在不断地行医问药中,我最终把目光锁定在西洋参上。于是我毅然关掉所有的生意,开始全心经营西洋参健康产业。可能是我诚实做人、认真做事的经营风格,生意很快就步入正轨。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香港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和保健问题,市场上对保健品的需求一下子多了起来,原来少人问津的营养品、保健品成为畅销货。1979年,我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人参、鹿茸等高级保健品贸易的公司——香港华益贸易有限公司,我经营的营养品、保健品很快在香港市场走俏,还逐渐行销至多个国家和地区。到1982年,也就是到香港后的第10个年头,我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00万港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