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遍地开花 已获核准超过50家 自从我国首家由民间资本设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民生银行的成立后,其他民间资本也纷纷作起了“银行梦”,而这一梦就是十七年。直到2013年7月5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才终于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近年来,对于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虽然一直有诸多鼓励政策,但民间资本却始终被一扇扇“玻璃门”、“弹簧门”所阻碍,无法更进一步。而2013年国务院首次提出探索风险自担的民营银行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因为这就意味着政府将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开放,金融行业乃至整个经济都将被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民营银行的“代表作”,民生银行的资产规模也从1996年成立时的13.8亿元发展到如今已超过3.2万亿元。从利益角度出发, 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民间资本会蜂拥抢滩民营银行。《证券日报》记者据国家工商总局网站上发布的企业名称核准公告统计,从7月份至今,仅名称获得核准的民营银行就超过50家,其中不乏上市公司的身影。有分析人士指出,众多上市公司之所以对民营银行趋之若鹜是因为他们深刻地意识到,开设民营银行是未来获得巨大利润的重要一步,也是缓解由于实体经济下滑导致的主营业务利润下降的又一收入来源。 但需要注意的是,民营银行巨大的利润背后也存在着诸多发展瓶颈。首先,银行业属于一个特殊的行业,信誉是银行生存的根本,储户之所以能放心把钱存在国有银行是因为有国家为其信用背书。而民营银行缺乏这块基石,所以即便抛出高利率也可能很难揽来资金;其次,民营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相比银行系统成熟的风控体系还有较大的差距。民营银行是否能在风控方面找到专业人力、建立专业的风控团队也值得担忧。而且,一旦民营银行经营不善出现破产倒闭情况,国家方面也不会为企业担保。 但风险向来都与机遇并存,作为后来者的民营银行应找准市场定位、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狠抓风险控制,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银行业中站稳脚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