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3月28日讯】(广州日报)近日,多位网友吐槽在交通、酒店、电影、电商等网络平台上,购买同样的网络服务或商品,金卡用户居然比普通用户和新用户要贵。 有专家认为,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进行差别定价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业内人士认为,只有平台正视大数据的价值,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与应用,才能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近日,有网友称,自己在某电影票订票平台上体验到了“杀熟”。该网友表示,用新注册的账号、普通会员账号和高级别的会员账号同时选购同场次电影,最便宜的是新注册账号,其次是普通会员账号,而高级别的账号一张票要比新注册账号贵出5元以上。 网友“廖师傅”称,自己经常通过某旅行网站订一个出差常住的酒店,长年价格在380~400元左右。淡季某日,自己的账号查到酒店价格还是380元,但朋友的账号查询显示价格仅为300元。还有网友发现,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视频、QQ等等软件的会员服务都明显针对苹果用户提高了价格。网友怒斥:“原来大数据是精准靶向坑人”。 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发现,近期,包括滴滴出行、携程、飞猪、京东、美团、淘票票等多家互联网平台均被曝疑似存在“杀熟”情况,涵盖在线差旅、在线票务、网络购物、交通出行等多个领域,特别是OTA在线差旅平台较为突出。对此,上述各家平台反应不一,有些声明“坚决没有”,有些“含蓄委婉承认”。 大数据“杀熟”在国外不鲜见 实际上,大数据“杀熟”在国外早已出现。2000年,亚马逊网站开始了差别定价试验,亚马逊选择了68种DVD碟片进行动态定价,根据潜在客户的人口统计资料、在亚马逊的购物历史、上网行为以及上网使用的软件系统,从而确定不同的报价。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教授刘昕表示:“过去经济学里讲一级价格歧视,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现在有了大数据,倒是实现了。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每一单位产品都有不同的价格,它假定垄断者知道每位消费者对任何数量的产品要支付的最大货币量,并以此决定价格,因而能够获得每位消费者的全部消费剩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