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3月4日讯】(理想)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带“中”字头的东西已经不多了,中文与中医是其中之一。中餐被逐渐西化、中国文化被逐渐同化……随着中医药的国际交流日益繁荣,不仅为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打造影响世界的中医药品牌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中医中药要发展,必须做减法,聚焦发力,轻装前行。而彝族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被外国学者赞誉为“世界上最具盛名的医种”,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尤其在一些疑难杂症、大病、慢性病的治疗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聚焦做好彝族医药对促进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及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目前,藏、蒙、维、傣四大民族医药都得到较好发展,彝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青黄不接,濒临灭亡的状态。通过具体的沟通与调研,对于彝药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发展有了较为系统全面地认识。彝族医药在传承及发展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费保障不足。 虽然政府都制定了许多促进民族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财政投入能力有限,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二是彝族医药医疗服务体系薄弱,不适应彝医药传承和发展的需要。 目前全国专业化的彝医药研究机构、医疗机构、教学机构以及配套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三是彝医彝药人才培养机制没有形成。 彝医医师还未纳入国家资格考试范围,严重制约彝族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传统培养人才方式已远远不适应彝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要。全国的彝医药专家已严重老龄化,没有规范化的医药教育背景,师承后的彝医很难考得执业医师证,很多彝族青年认为学之无用,彝医药的传承“青黄不接”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人才日渐匮乏和开发利用层次较低。发展彝医药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四是在国家政策层面对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协调发展缺乏系统的政策保障机制。 目前由于中医中药、民族医药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仍然存在对中医中药与民族医药关系的认识不统一,“医”和“药”的发展不协调,缺乏“民族药”的明确定位,各民族医药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实现广大彝族人民和各级政府对彝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彝族医药文化传承和生物医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