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 “数据共享、隐私保护”难题怎解? 虽然个人征信迈出了市场化的一步,互联网征信将极大地丰富传统征信数据,但是这些新来的竞争者能否搅动这个市场呢?一个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依然面临诸多困难,比如很难形成统一的数据标准供行业共享,比如能否真实反映信用,比如个人隐私如何被保护……这些让草根版征信体系到目前依然是“看上去很美”。 1.缺乏信贷数据的模型不一定准 “个人征信市场开放,是否意味着能接入央行的征信系统?”央行刚公布放开个人征信市场的消息,很多业内人士都问了同样的问题。 银客网CEO林恩民指出,要想真正建立互联网时代的征信体系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下一步,获准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机构们还要与央行做接口、调数据等等,这些事务庞大而繁杂,短期实现难度很大。 标准不一也是无法共享接入的一个现实情况。金信网CEO安丹方表示,银行等机构的数据在标准、格式和定义上都类似,但民间机构的交易数据形态各异,对数据的定义不同、业务操作规范不同、授信标准也不同,很难形成统一的数据标准供行业共享。最为关键的是“目前做征信的这些机构之间有些本身就存在竞争,数据是各家企业的核心资产,没有一家机构愿意把数据卖给竞争对手,想要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也不太现实。”安丹方说。 事实上,腾讯征信、芝麻信用等公司虽具备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但这些数据与个人的借贷行为关系并不大,因而其建立的模型不一定准确,很难被主流的金融机构引用。 腾讯征信和芝麻信用目前采用的是从一个人过往信贷记录推断和预测未来的预期风险。 拍拍贷CEO张俊表示,真正决定个人信用状况的,核心的还是过往的信贷历史记录,当他有借钱还钱的记录之后,就能预测他下一次逾期的情况。在拍拍贷的风控模型里,用户的社交数据大约只占8%到9%的权重,用户的还款记录、还款行为占到50%到60%的权重。恰好在这方面,阿里、腾讯比较欠缺,尤其是腾讯,几乎没有涉足过信贷业务,没有还款数据,它的模型也不会那么准确。 在P2P平台点融网CEO郭宇航看来,美国征信公司FICO针对个人采集了100多个数据维度,但真正纳入征信模型的只有十几个维度,这其中也是经历了大量的分析运算,海量的数据也意味着大量的试错。 2.防止以征信为名攫取个人信息 这两天银行2分钱/条倒卖个人信息的消息满天飞,有网友惊呼“在中国根本没有隐私可言”。民间的个人征信机构也面临这样一个难题。这些以营利为目标的商业公司,会不会以征信为名非法“攫取”个人信息?会不会在法律没有健全的情况下擅自对这些数据进行商业化使用?会不会以技术为外衣遮挡商业目的?这都成为消费者最为担心的问题。 在隐私保护层面,蚂蚁金服相关人士向记者称,公司在处理用户数据时会先进行“脱敏”处理,即将数据清洗、加工后再使用。在搜集用户数据前会先得到用户的授权,并且对于那些电话、地址等敏感信息,也绝对不会透露出去。此外,在数据存储中,也会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并根据数据的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存储方式。 出于对信息安全的保护,2013年1月出台的《征信管理条例》,对个人信息的采集做了明确的限制:比如禁止征信机构采集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 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我国法律既没有对个人信息合理使用范围划清界限,也没有对大数据商业利用做出具体规定。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巍表示,我国征信体系注定将崛起于网络时代,大数据的广泛运用将极大提高征信准确度和实用性,不过,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也如影随形,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央行对征信机构的授权范围应以个人信息安全为重,不能过分地“求快,求大”。同时,立法部门也应在征信社会全面建立前,及时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 (原标题:阿里腾讯抢食“草根版”征信蛋糕 要拼用户数量) 责编:晓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