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4月15日讯】(亿欧网)传统电商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跃进,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各项功能设施的完善,终于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一股强劲力量。且不论阿里万达的对赌结局如何,也不问小米格力的比较孰强孰弱,可以看见的现实是,O2O也好、全渠道也罢,所有热词效应背后的作用是企业对于资源、渠道、供应链等等各方面的笼络和协同正在开始释放潜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商业面前,过往竞对之间的握手言和、把酒言欢已经见了太多,然后呢? 新型电商路径正在逼近舞台的中心,传统电商依靠人口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增长疲态渐显,消费者需求愈发多样和苛刻,不是消费者“变坏了”,而是消费升级的必然趋势使得平台必须要改变了。 O2O都被说烂了,你知道Offline有多重要吗? 2013年开始、2014年全年,O2O成了一个火爆国内外创业圈的“网红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说自己是O2O企业,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他们所谓的“O2O”无非是线上下单,线下体验的初级交易形态,究其本质,并没有完全解决行业痛点,体验更是谈不上,离消费升级的愿景相差甚远。 那两年的创业者有一个共同点,即倾向于搭建轻平台,做流量生意,而早期的流量积累无非是烧钱、补贴,极不环保,更主要的是用户的忠诚度较低,培养压力陡增。 2015年3月,李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是O2O热词风潮的分水岭,从那时开始O2O不是企业的必备标签,早期的O2O创业者有的已经不堪重负离开商业舞台,也有一些被迫转型、被收购,资本市场开始趋于冷静,资本寒冬搞的创业者人心惶惶,强者恒强的效应初显。 而亿欧网从成立之初就呼吁创业者要同时重视线上线下的双重能力搭建,亿欧网创始人兼主编黄渊普曾说:没有线下能力的O2O公司将无法生存。由此可见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对线下的理解,对线下资源的掌控,以及线下运营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传统零售行业转型的几种模式 1、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Online to Offline企业。这类企业的明显特点是,线上起家,无论是淘宝的C2C模式,还是天猫、京东的B2C模式,其优势在于渠道流量巨大,品牌传知度高。在互联网+零售的行业变革下,面临渠道下沉难、四五线城市用户的教育成本高等痛点。 2、以苏宁、国美为代表的Offline to Online企业。这类的企业的特点是线下起家,初期在全国一二线城市的人流密集区开设实体店,积累了丰富的线下渠道管理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和运营经验。不足之处在于,电子商务的冲击,以极低成本迅速瓜分即有市场份额,议价权降低,在线下转线上的过程中遇到管理和人才困境。 3、以品胜、乐友孕婴童为代表的Online&Offline企业。这类企业的特点是从成立之初即搭建了线上线下两条渠道,线上通过自营商城,入驻的形式广撒网,覆盖全部主流电商平台;线下在全国遍地开店,主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路。不足之处是因为开店落地需要大量的成本和时间,因此增长速度和知名度远不及上述平台,但在自己的单品类领域仍属佼佼者。 上述几种模式并不代表全部,但是最典型。而截止到目前来看又说不清熟好熟劣,只能说在当下,经过O2O或者互联网+的几轮洗礼后,各自为营,各霸一方,但转型副作用不可说没有。 巨头们都在渠道下沉,本地化会成为大势所趋? 近期我们再看电商巨头的新年战略时,“渠道下沉”、“农村电商”似乎已经成为共识。去年各种刷墙段子屡见各种社交圈,其明显意图就是尽快布局线下渠道,开展多渠道、多城市、多场景的电商覆盖。在互联网+零售更加注重体验,消费升级更加注重品质的当下,巨头们的渠道下沉不免显得有些仓促。 相信巨头在施行渠道下沉的过程中肯定不只以品牌展示作为初衷和首要目标。在亿欧网看来,渠道下沉的作用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1、早期的电商发展更多的是释放互联网经济增量,而今的电商转型则是盘活和变革存量; 2、商品落地、服务落地、体验增强; 3、农产品进城,打造中华特色; 单看第一点,这是互联网红利在发展了十几年后的必然走向,当互联网和智能设备普及开始下沉,盘活和变革存量是巨头们渠道下沉的最强驱动力。 而二、三两点则可以理解为是创新生产力,创新生产力的官方定位叫做供给侧改革。 商品和服务的落地可以理解为提升本地化的运营能力,而目前具备全套能力的平台并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