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补全:4种落地模式解析 本网对消费基因检测市场几种主要的落地模式进行了梳理: 1. 体检 体检+基因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消费基因检测的落地方式。体检本身的问题在于,即使较早检测到患病,也仍然只是“早知”而非“早防”。如果人们能通过检测了解到先天的易感基因,就能提早结束对自身情况的无知,采取最恰当的健康管理方式。 和睦家的戴岩博士曾提到中美体检的不同:美国会首先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并且建议一些有某种疾病高危风险的人做基因检测,依此来作为体检的参考信息,以做到个性化体检。现在,体检中添加因检测项目的风潮也正在传播至中国。 从基因检测企业方的角度,诺辉健康CEO朱叶青表示:“总的来看,体检机构是比较理想的合作对象。” 首先,与体检机构合作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获得比较优质的用户群:“体检机构与消费基因面对的用户群是一样的,都是有健康管理意识的自然人群。”而这样部分人,接受基因消费产品就要容易得多。另外,体检机构还为其提供了一个可以面对面交流的环境。“风险筛查的产品,并不是说一个产品展示就能解决问题,往往还需要面对面的沟通。”朱叶青表示,“体检机构的另一优势就是能提供这样的一个环境。” 合作形式: 医疗体检机构与基因检测公司联手,打造面向广大人群的体检+基因检测产品,依托机构本身的大流量来扩大基因检测的受众,实现基因检测市场教育、人群精准健康管理数据积累的双重目标。另外,从体检机构得到的消费者基因数据通常要求相对严谨、全面,研究价值相对更高。 案例分析 美年大健康×美因基因 自定义为中国最大的专业体检和预防医学入口的美年大健康,2016年入股了美因基因,建立起生态圈中以基因检测实施疾病预防的一环。其于三月底发布的年报表明,企业在过去一年之间全面推广了包含基因检测的体检业务。 美因基因背靠美年大健康庞大的体检数据资源,从面向体检消费者的基因检测数据中提取信息。其做法是在用户同意的前提下匹配其基因数据和个体表型,建立基因-表型数据库,此类数据可作为人群基因健康研究的基础,在后续科研及临床上发挥作用。 2. 保险 除体检以外,“基因+保险”模式也占据主流,这算是最有潜力的消费基因应用之一。保险的一大关键词是风险控制,医疗健康保险公司迫切希望了解并参与管理用户的健康,而基因检测正好提供了一窥用户健康状况的窗口。险企和客户双方其实都希望化被动治疗为主动健康管理,降低双方负担。在全面知晓了患病风险之后,结合险企提供的后续服务来共同防病于未然。 首次在医疗保险中覆盖基因测试是在2014年10月,美国保险机构Priorty Health和基因测序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之间开展的合作。目前在美国,基因合作保险的案例非常之多。据Medscape 2016年对206家保险公司的调查,大约三分之一的保险公司有至少一种附带了基因检测的险种。不过美国一些保险公司的基因歧视现象一直未能良好解决。 早在2008年就通过的《遗传信息反歧视法案》(Genetic Information Nondiscrimination Act,GINA),要求医疗健康险不能凭基因检测来拒保高危人群,但对人寿保险、长期照护险、残障险并无规定,因此在这些险种上也出现过客户因携带高危基因而被拒保的情况。 对于中国市场,健康险是一个新兴的产物,但随着健康意识和生活水平提高,以疾病预防为核心的健康险正在为人们所接受。而对于许多人来说仍是新鲜事物的基因检测,也给保险销售带来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不过基因数据的具体用法,以及为避免“基因歧视”而出台相关规定等,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合作形式: 国内保险与基因企业目前的合作方式多为“买保险,送检测”,检测的结果与临床结果是否一致是保险公司赔付的判断标准。朱叶青表示:“新的技术出来后,消费者对技术的灵敏度和可靠性肯定会有一定的质疑,而保险这个角色恰好能给技术提供背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