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于社交网络拼单的创新模式 2015年,阿里巴巴与京东基本成垄断之势,创业者在电商领域已经没有太多机会。这时,筹备复出创业的黄峥,敏锐地看到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流量正发展迅猛,但市场上没有基于社交流量很好的创业项目,于是2015年4月,黄峥上线全新电商平台拼好货,避开与阿里、京东等传统电商的直接战场,而是瞄准社交电商领域。 据了解,拼好货以拼单玩法为切入点,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邀请好友参团,达到规定人数时拼单就会生效,拼好货从水果品类切入,由于模式新颖,用户与订单量增长迅速。 随着拼好货的迅猛发展,黄峥旗下上海寻梦游戏公司的CEO找到黄峥,认为拼好货的拼单模式可以做成平台。于是2015年9月,上海寻梦团队成立拼多多,区别于拼好货自营产品,自建供应链,强调品质和体验的自营模式,拼多多定位为供应商入驻、物流第三方合作的平台模式,同样采用拼单玩法。 黄峥在一次公开采访中表示,“相比拼好货的纯电商团队,新成立的拼多多团队前端的理解,对消费者深层次需求的理解,包括怎么样做好软件产品要强。拼多多更重视软件产品的互动,把产品当成游戏运营,强调用户以什么方式第一次接触,互动,怎么做用户筛选,所以发展比拼好货还要快。” 成立仅短短一年时间,拼多多便做到了每月10亿元人民币的交易规模。2016年7月,拼多多完成了1.1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榕资本、新天域资本与腾讯等。2016年9月中旬,为了集中力量进行更好的发展,黄峥决定将拼多多和拼好货合并,品牌统一为拼多多。 3、平台模式选择 2016年9月中旬,拼好货与拼多多合并为拼多多后,黄峥在拼多多的商业模式与产品形态上做了明确定位,拼好货变成拼多多的一个子频道,拼多多则全力发展成为一个供应商入驻的线上交易平台,逐渐取消线上自营业务。选择平台模式,放弃自营模式,是拼多多取得指数级增长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有专业人士表示,如果坚持以自营模式为主,拼多多很难实现今天的交易规模。转向平台模式,使得拼多多吸引了超过100万活跃商家,正是这100万活跃商家持续提供价格低廉,品类丰富的商品,才使得拼多多吸引并留存住庞大且高度活跃的买家群体。 另一方面,在淘宝的挤压之下,大量中小卖家为了寻求生机,开始向微信转移,同时,这些中小卖家又极为渴望流量。拼多多的出现,不仅为商家们提供了极为可贵的流量入口,还重新整合了大量的工业、农业产业链,并让其商品得以流通销售,这对于被淘宝挤压的中小卖家来说,无疑找到了一条活路。 由于拼多多鼓励买家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产品信息,并邀请亲友和社交网络组成拼单团队,以“拼单”方式获得更具吸引的价格。因此,平台上的买家会主动将拼多多的平台介绍给他们的亲友和社交网络,并分享商品和他们的购物体验。 这一互动功能带来了滚雪球效应,推动平台的买家用户呈指数级增长,庞大且高度活跃的买家群体又有助于平台吸引更多的商户,拼多多的销售规模有助于商户为买家提供更具价格竞争力的定制化产品与服务,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 4、技术驱动 依靠技术驱动,而非依靠传统的人工运营,是拼多多非常重要的一个基因。据拼多多提交的招股书显示,拼多多仅用1159名平均年龄26岁的员工便支撑了超过1400亿的交易额。这意味着,拼多多每个员工年均支撑370万个订单、1.2亿商品交易规模和服务20万名消费者,这个人均效率远超过京东与阿里两大电商平台。 如此高的运营效率得益于黄峥把拼多多定位为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而不是依赖人工运营的传统电商企业。截至2018年3月31日,拼多多拥有一支由700余名工程师组成的技术团队,其中超过100人专注于算法设计和开发,这些工程师拥有研究生学位,具备在谷歌、微软、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大型科技公司的工作经验。 强大的自主技术实力,让拼多多自主开发的技术基础架构将平台和买家与商户形成无缝对接,支持了企业超常规的业务增长速度。 此外,拼多多非常注重培养在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依托平台海量的基础订单信息以及用户行为数据,有效地设计、管理和运营平台上的服务及解决方案。例如,买家浏览和查阅特定产品以及类似品类产品所花的时间,能为拼多多平台上的买家生成个性化推荐,其自主技术也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其对第三方商业软件的依赖,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提供了创新和迅速扩大业务规模的灵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