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 如今,保健食品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对于保健食品,消费者依然存在不少误区。而只有让保健食品祛魅,让消费者走出误区,才能构建“消费者健康水平提高”与“保健食品行业稳健发展”的双赢局面。 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理解的最大误区,就是以为保健食品能治病。 “这个保健食品管用吗?”这是不少消费者经常提出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管用”、“能治病”是很大的诉求。但是,这种诉求违背了保健食品“不以治疗为目的”的属性。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副秘书长郭海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理论上讲,任何食物都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所有的保健食品和很多普通食品中都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很多保健食品配方中所用的原料是可以入药的物质,但这些成分的含量根本达不到药品的级别,自然也就谈不上治疗作用。 保健食品作为食品的一种,自然与药品有着严格的区别。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指出了保健食品与药品在生产配方、质量控制、疗效、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区别(见下表): 第二个误区是,消费者常常以为所有人都适合吃保健食品。 人的身体都有保持自我平衡的能力,并非所有人都需要保健食品。比如,有肝肾疾病的人,要慎重选择富含蛋白质的保健食品;对于长期酗酒的人,可能酒精已经对肝脏造成不良影响,这时如果服用深海鱼油,就可能使肝功能受损。 因此,对于特定人群,选择保健食品时就要慎重。为了让保健食品更好的发挥作用,建议根据医生的诊断建议或者专业营养师的建议,学会根据身体所需科学地选择保健食品,不盲从、不乱吃。 第三个误区是,消费者常以为价格越高的保健食品就越好。 保健食品因为产品剂量、添加物质和品牌的不同,价格也不一样。所以,消费者在选购保健食品时,不要以价格来衡量保健食品效果强弱。如果不需要更多的添加内容(如加钙等),那么选择功能少些、价格低些的保健食品就可以了。另外,不要相信任何百分比,比如有效率、治愈率等。 第四个误区是,消费者常常不在意保健食品的用量,将保健品“当饭吃”。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老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应该补补身体,对于亲朋好友送的保健食品“来者不拒”。最后,保健品越吃越多,过量服用不但增加胃肠负担,还引发毒性反应。 在选择保健食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服用量,尤其是那些平时就经常服用药物的人群。像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在选择鱼油时就要注意每天的服用量。而长期食用精细的保健品,会导致老年人胃肠功能退化。 此外,保健食品不宜长时间服用,要注意观察服用后的效果。例如调节血脂类的保健食品,一般服用2到3个月就要去医院检查血脂,如果血脂恢复正常,就可以停用一段时间。这样既可以避免经济上的浪费,也有利于自身机体的调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