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5月27日讯】(中国经营报)医药行业的会议营销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因为医药销售的关键是医生,而医学会议则可以把专业内有影响的医生都悉数网罗。在这样的时机下向医生做推广,影响这个专业内更多的医生,绝对是大好时机,也深深符合“精准营销”的原理。 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述国内的医学会议:“全国性的心血管会议,企业赞助哪次也有1000万元到2000万元,内分泌会议也不会低于1000万元,没有这笔赞助,会议就办不成。”如果这笔钱由国内医学行业协会来负担,显然负担不起。 有媒体拿出这样一组数据,统计国内67家上市公司去年的财务数据,显示其在会议营销方面的花费超过26亿元。有媒体进一步指出,其中中新药业(600329,股吧)、昆明药业等四家公司的会议费都超过了2亿元;同仁堂(600085,股吧)、三精制药(600829,股吧)等公司会议费也超过1亿元。从表面看,这确实是一笔庞大的开支。 而实际上,有专业人士统计,国内医疗板块内的上市公司超过190家,如果算上国外上市的企业则超过200家。对于这些公司来说,销售产品显然是头等大事,每家拿出至少一亿元的销售费用不成问题。这样说来,医药上市公司用在销售上的费用远远超过200亿元。 一位业内人士说得好:“相比吃回扣的现象来说,会议营销还算比较规矩的,这是跨国公司带过来的常用做法,在灰色交易方面,国外公司远比国内企业谨慎得多。” 但显然,这其中也存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联系,怎么整治医药行业的会议营销就成为关键。“企业赞助学术会议本身无可厚非,而且医药企业拿出资金帮助医学专家搞科研,本身也是一件好事,可以起到推动医疗技术发展的目的,关键是看怎么赞助,如何监督赞助。”一位医学行业资深人士说。 国外制药企业同样大量赞助学术会议,美国的大型医学学术会议,无一例外都有跨国制药企业赞助的身影,为了在会议上推形象、打品牌,这些制药企业绝不吝惜一掷千金。但是这种赞助是置于一种透明的公众监督的环境下的,其中重要的一个措施是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据介绍,在欧美等国家,制药公司对医学专家的资助都需要披露,也就是说,科研经费的来源必须向公众披露,这也意味着科研成果受到行业和公众的监督。如果成果出现不合理的倾向性,自然也会被业内和公众质疑,从而影响研究者的声誉,甚至影响其未来从业的可能性。 此外,在学术会议上,赞助者被要求只负责赞助,不得参与会议。会议进程由主办方独立控制,发表的论文有对赞助者有利的,也有不利的,还有支持其竞争对手产品的。总之,会议必须保证学术独立的气氛。 另外,在国外,保险(放心保)公司也会参与对医生的监督。作为支付医疗费的一方,保险公司在了解医生得到了哪些药厂的资助后,会对医生的药方进行统计,如果医生开药存在明显偏向性,会受到保险公司的起诉。▲ (原标题:会议营销:内外资药企的“中国式生存”) 责任编辑:小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