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8月14日讯】(北京晨报)昨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北京养老服务蓝皮书:北京康复辅助器具(老年)报告(2018)》。其中指出,老年人对辅助器具的购买力仍显不足,国内康复辅助器具行业也处于起步阶段。 康复辅助产品多产自外省市 辅助器具主要指预防残疾,改善、补偿、替代人体功能和进行辅助性治疗的产品。 《蓝皮书》介绍,目前,北京市辖区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包括轮椅、助听器、扶手、多功能座椅、机器人、拔罐、血压计、假肢、矫形器、肢体训练器、鞋、鞋垫、养老机器人、老年相关的软件开发等。产品提供的功能服务主要包括室内站线移位、其他生活健康辅助等类别,其中不乏自主研发并获得专利的产品。 不过,目前北京市老年辅助器具市场销售的产品只有少部分是本地企业生产的,其他产品多分布在江浙、福建、广东等地区。 从企业视角了解到的产品销售量看,个人移动辅助器具中,销量较高的只有普通轮椅、手杖等简单的辅助器具,而功能性轮椅、助行器、空间移位机等销量较少;生活护理类的只有防褥疮垫、坐便器、洗浴椅等类型销量较大,其余如方便进食碗、形状记忆汤匙(叉子)等自助类产品销量较少。 老年群体辅助器具购买力不足 《蓝皮书》指出,由于缺乏对于辅助器具产品的宣传和展示平台,这部分消费者群体对辅助器具的认识受到制约,从而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消费需求。 很多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纷纷建立产品展览或推广中心,但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单个企业难以承担高昂的场地和营销费用;另一方面,单个企业的辅助器具种类不全,难以形成足够的规模和影响力。 公民对辅助器具产品的认知度不够。大部分老年人知识水平低、接受能力差,而且老年人身体的部分机能一旦受损就会难以进行正常的生活,我国的子女多会选择陪伴在老人身边或者雇用护理人员进行照料,这样就会造成其器官机能进一步弱化。从之前产品的销售情况中可以看出,购买护理类产品的消费者比较多,而购买自助类产品的比较少,一方面是不希望老年人自己动手受累,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公民对辅助器具的认识不足,使得产品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此外,老年人自身的预防意识也较弱,对于危机发生前的预防意识不足,更多的是关注事后的护理和照料,因而预防类的辅助器具产品销量不高。 国产辅助器具市场尚在起步阶段 《蓝皮书》指出,国产老年辅助器具产品种类少、质差价低。相较于国外市场和老年人、残疾人迫切的康复需求,目前国产的辅助器具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尽管辅助器具在我国拥有巨大的市场,但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仍然较少,且国产的辅助器具档次低,价格低廉。 在产品的原材料方面,国内很多企业不注重品质,为了迎合市场,急速攫取巨大利润,低价采购劣质材料,导致生产出的产品表面上看起来和国外的产品相似,实质上却差了很多。 从生产的精细程度看,国产辅助器具的细节和关键结构精细度不够。例如,直接与人皮肤接触的助行架、助行杖的把手等,如果这些结构存在问题,会直接影响老年人使用移动辅助器具,进而妨碍辅助器具本身功能的实现,让人产生产品档次较低的感觉。 从辅助器具产品的人性化设计看,国内辅助器具大多是模仿欧美和日本等国家,没有结合本国民众的体形和具体身体情况设计生产,没能从中国老年人的人体数据出发。当然,这也与我国老年人人体工效学发展滞后、相关数据偏少有关。 从产品样式、结构、色彩等外观看,国产产品的可选择性较小,主要是在设计初期更多地考虑功能和实用,没有兼顾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和需求。 (原标题:老人康复辅助产品购买力不足) 责编:一诺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