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福喜事件调查悬而未决 网民零容忍态度坚决 “福喜肉”事件过去一年,近日有媒体开始关注事件的后续进展。新京报调查得知,福喜被大客户们抛弃,其在国内的3家肉制品加工厂相继停产,果蔬类工厂也随之受到牵连,业务萎缩,福喜内部中高层员工纷纷离职出走。而在未来,福喜计划谋求进驻超市直接向消费者出售肉类产品。 《长江商报》早在7月初就对福喜进行了调查报道,当时并未并获得过多关注。近期由于“僵尸肉”引发舆论对“走私冻肉”的提防,曾经的“冷冻肉”巨人福喜被部分媒体所关注。《新京报》全景式的调查报道让福喜公司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媒体报道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福喜”公司称呼变更为“欧喜”;二是福喜事件调查一年仍然悬而未决;三是福喜公司的市场份额被逐渐瓜分,他们开始谋求转型。其中,对于变更称呼和公司的战略转型,媒体多引用业内人士观点,对具有前科的“欧喜”集团不看好,有业内人士认为,“欧喜”集团就是通过修改名字来达到洗白的目的,修改名字在经营战略方面来讲对于恢复企业形象是正面的,但最终还是需要看企业后期对于食品安全监管,能否在质量方面来重新取得政府和合作伙伴的认可。相比媒体报道和业内人士聚焦“欧喜”未来发展前景。网民更多关注的是为何福喜肉事件过去一年还未最终问责,以及发生如此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公司为何能够“卷土重来”。多数网友表达了不满情绪,认为上海对福喜肉事件的调查拖沓,处理案件效率太慢,同时,认为“福喜”的违法成本太低,更名就是想要“洗白”,表示不能容忍“福喜”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从舆论反馈来看,“福喜”肉事件的余震仍在,对于肉制品的不信任感已经延续至今,在近期“僵尸肉”事件的加温下,抵制情绪更甚,“福喜”短期内要想重新进入中国市场绝非易事。对于重新出发的“欧喜”来说,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标准、积极善后福喜肉事件,才有可能修复自身信誉,为公司重获信任赢得基础。▲ (原标题:永和大王遭遇“回锅油条”危机 福喜重新出发遭质疑) 责任编辑:小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