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机制的转移、投射。 消极方向进入相对高级的传销,以为自己大幅进步了,找到更好、最好、最真的暴富机会;对上线或团伙的抱怨指责。 在积极方向,进入或者自诩反传销的为典型代表。传销团伙内斗多因此类因素,而激活也主要是来自于内斗,出现几率较随机,但往往是致命性的。 ----理性化机制,最完善终极传销人格,第五层独有特征。 消极方向为顶尖高手级冷酷到极点的理性,话术、思维、模式战略制定、战术操作、炒作、与法律对抗、对个体人性精确拿捏,等等都能体现出这一点,具备这种人格特质的国内应该不超过一百人,目前多为三五个甚至七八个人组合小团队开盘。前一代顶尖高手埋在互联网大潮的沙滩上。 在积极方向, 此机制是一些高素质传销人格自我矫正的一种阶段性方法,更多表象体现为顾左右而言他、避重就轻的冷酷理性,是一个自我剖析的良好开端。 由此处延伸的相对理性,是来自于传销内部最为真实的认知。对作者来说是精准信息截获点,也是改变传销人格最可行的切入缝隙。 防御机制在学术界相对共识是这主要几大类,大致如此,其他因能力有限不做延伸。 (刚刚接触传销的朋友,建议看看人格分析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解起来更简单) 互联网人格对传销人格的影响 互联网经济横空出世横扫传统行业,大幅改变整个社会生态,与诚信机制建设的缓慢造成落差,导致互联网人格中的本我意识泛化到社会各个层面。与传销相关的互联网人格,主要来自网络中匿名后,言论行为不负责的极端自由主义,这在互联网戾气中体现的尤为充分。 传销在互联网欺骗陌生网友,不杀熟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常态,朋友圈里发发就有鱼儿自己上钩,聊聊天钓钓鱼就能赚钱。 微商马甲的传销,则是其中之代表,微信这个缺乏成熟道德意识的生态圈,在建立初期其模式几乎就是八十年代拉人头传销的网络翻版,简单粗暴毫无矜持的肆虐朋友圈,而从原始微商延伸出来的传销行为本身相对的隐蔽性,也给腾讯的监管提出了挑战。 而线下的传统类型传销,以谈恋爱、相亲、色诱方式(感情邀约),一步跨上互联网,实现互联网人格与传销人格的迅速融合,线上线下的互动产生化学反应,进一步推动这个“赚快钱赚外快”的本我意识形态大量蔓延。 几乎所有传销都在互联网散发垃圾信息,而一直未见监管机制对其采取有效措施,追根究底就是权威缺位和现有机制失灵。相关论点请移步百度‘中国传销密码三,没有赢家的万亿赌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