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10月28日讯】(作者:晁星)“从大国到强国,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6年再赴广东考察调研,在格力电器公司视察时又一次给“实体经济”撑腰打气。改革前沿的强音声传万里,掷地有声,再次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了蓬勃信心和澎湃动力。
“实,富也。”中国人历来讲究“实”,脚踏实地、求真务实,都是提醒世人切莫痴心追求虚无缥缈之物,耽误了实事,荒废了实业。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巡览刚刚通车的港珠澳大桥时由衷感叹:“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实干兴邦,一个个“钢筋铁骨”的“超级工程”提醒我们,“干”要从“实”中取,也要朝“实”中去。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这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份重要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更具有特殊意义。巨大的发展体量,独特的发展道路,决定了我们从粮食生产、纺织加工、石化冶炼到机械制造等各领域,谁也靠不上,谁也不能靠,亦决定了我们只有比别人更务实,才能避免被卡脖子,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回望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百废待举,列强环伺、围堵封锁,空前的紧迫感让我们深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宝贵。也正是基于这份清醒的自我认知,老一辈建设者勒紧裤腰带,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工业门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握住了发展主动权,攒下了这份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本钱。再看今朝,“墨子”升空、“蛟龙”入海,国之重器频现,都离不开坚强制造业的鼎力支撑。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话语中透着豪迈,“过去干工程有什么装备设计什么方案,今天你想怎么干,我们都有能力制造专门装备去实现方案。”事实说明,实体经济是中国龙腾飞的重要基础,是中国船上最结实的风帆,我们靠实体经济起家,更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实体经济也走到了提质增效的重要关口。对于中国这个庞大、多元的市场来说,涉关过隘、突破求变之时,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声音出来。有人说,企业不必再执拗于“铁杵磨成针”,变身资本市场的“高端玩家”更能高效创造价值;亦有人讲,传统产业应该摒弃旧路抓更“轻”的东西,甩掉回报率低的“重资产”轻装上阵……但问题在于,实体经济从来不是简单的新或旧、轻或重所能定义,其要义在于“实”,在于能不能提供实实在在、独一无二的产品和服务。重的未必实,也可能是虚胖、笨重;轻的不是务虚,是要摒弃多余的枝叶,做瓷实的“白菜心”。“中国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增强实体经济赢利能力”“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体经济的一系列强调,某种意义上都是对时兴错误思想的纠偏。
壮大实体经济,必须超越新旧、轻重等概念束缚,在质和智上下功夫。曾经靠着实体经济崛起的英美等发达国家,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纷纷折戟,很大程度就在于实体经济萎缩下滑导致的产业空心化。现如今,美国已提出“再工业化”,英国也强调要“重新工业化”,德国则忙着“工业4.0”,老牌经济体纷纷重整旗鼓,更将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脱实向虚”固然来钱快,但烈火烹油的美景不会长久,“去虚夯实”未见得就“回报率”低,相反有着巨大的想象力空间。随着巨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崛起、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绿色发展勃兴,更多的机遇摆在中国企业家面前,重要的是沉心静气,兢兢业业,在这轮结构性调整中实现凤凰涅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对于滚石上山的中国而言,做强实体经济,国家发展才“有源头活水来”。
(原标题:做强实体经济 端牢“中国饭碗”) 责任编辑:小宇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