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3月3日讯】(生物谷)一年一度的"两会"即将拉开序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在近日将陆续抵京。“医药”这个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每年的"两会"都会成为不可或缺的热门话题之一。 “药品价格”作为医药行业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近几年颇受人们关注。“集中招标采购”、“药品加成零差率”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似乎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药品价格在表面上也得到了多次的“降价”。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人民群众需知道我国药品价格目前处于什么状态?药价的不断“下降”,从长远来看,真的会利国利民吗?如何分配我国药品价格的"制定权"才能尽可能的达到利益均化呢? 我国药品价格状态 "药品价格上涨过快"问题一直遭到老百姓的普遍抱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年人均药品消费水平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0多元,增长到2016年的606元,药品价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提高着。如中药材金银花从27元一公斤最高涨到360元一公斤,板蓝根从3元左右最高涨到30元,而这些药材最终到老百姓手中,不知又得翻多少倍。 药品零售价格远远高于出厂价格,这在我国已成普遍现象。 我国药品售价基本达到以下比例:中成药出厂价格一般为零售价格的20%~25%,化学药品为10%~20%,极个别在10%以下。也就是说,药品的零售价格一般是出厂价格的4~10倍,甚至更多。 近些年我国出台了哪些相关政策,效果如何? 1. “集中招标采购” 自“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实施之后,褒贬之声从未停歇。褒的是“易获得价格折让与良好服务”、“采购方针统一”、“采购功能集中”、“标准统一”、“易统筹”等等;贬的是“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时效性较差”、“易滋生腐败”等等。 “集中招标采购”的目的是“降低采购成本保障基本医疗用药”、“将公立医院采购活动置于政府有效监督之下”、“规范采购行为”等。“集中招标采购”作为药品价格改革的重要一步,从宏观方面控制全局,这“高大上”的背后必要付出加倍的艰辛方能成效。 |